打捞海漂垃圾曾是个“老大难”问题,要在海面上追着垃圾跑;如今,依托智慧海上环卫指挥调度中心的“智慧大脑”,环卫人员甚至能实时精准锁定海漂垃圾的“动向”,实现高效治理。2025年上半年,我市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较2020年同期降低87.03%。
我市对碧海银滩的守护,已实现“海陆空”联动——海上,配备44艘小型保洁船舶、8艘机械化船舶、2 艘巡查快艇等,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陆上,各区组建近600人的海域海岸线专业保洁队伍,将岸线划分为62个岸段,每个岸段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并配备沙滩车、垃圾转运车、压缩车、深埋吊桶车等,确保岸滩垃圾日产日清;空中,则有无人机定期巡查。保洁面积则从2019年的68.02平方公里,到2023年扩大至近岸海域230平方公里全覆盖。
“智慧大脑”精准“搜捕”
7月18日一早,一艘装载橙色收集箱的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驶出西堤海上环卫码头,开始新一天海漂垃圾“搜捕”工作。
“注意,鼓浪屿附近海域发现少量海漂垃圾,请前往处置!”船上作业的环卫人员欧祺达接到海上环卫指挥调度中心指令。
半个小时后,机械清扫船到达三丘田码头附近,远远望见零星漂浮物。“上周多雨水,是上游冲来的树枝、枯叶。”欧祺达说。船长按下按钮,清扫船上的垃圾收集斗沉入海水中,在水流激烈旋转下,海漂垃圾进斗入舱……这片海域很快恢复了洁净。
“海漂垃圾漂流不定,以前打捞海漂垃圾,保洁人员开着快艇,用眼睛找、凭经验寻,在海面上追着垃圾跑,靠运气决定每天的收获。”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一级主任科员林静婕指着装在船顶的360度摄像头告诉记者,如今,我市建成智慧海上环卫指挥调度中心,已安装20路沿海岸段视频监控、6路船载视频监控,充分运用海漂垃圾漂移轨迹预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各种手段,大大提高海漂垃圾治理效率。
海上环卫指挥调度中心,位于鹭江道海滨。走进调度中心,几名工作人员正盯着大屏幕,通过智慧海上环卫指挥平台,实时查看着海域清洁情况。“这是我们建设的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张纹介绍,有了“智慧大脑”的支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等,实现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预测预报,实时精准锁定海漂垃圾“动向”,为合理部署清扫保洁力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无人机每日自动巡查
起飞、巡航、拍摄,在环岛路岸滩上,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黄立都,正熟练操作无人机巡查海岸线。发现疑似海漂垃圾,无人机就会飞近拍照、标定经纬度,将信息上传厦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各区保洁人员会将后续整改情况通过平台反馈。
“海上环卫共配备6台无人机,建设了无人机值守机场,通过规划巡查航线,每日自动开展无人机巡查并反馈给调度中心。”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石纯胜说,每个月,支队还会运用无人机航拍、巡查重点岸段。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每两个月也会开展无人机航拍抽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完成整改。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自2020年开展无人机航拍以来,我市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连续五年保持全省最好水平。
(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