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市发布《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通过12项具体措施,深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全力推动厦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昨天,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接听厦门市12345政务热线,解读《若干措施》。
打造“鹭创通”平台 助力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共享共用
据介绍,《若干措施》在创新资源统筹方面有四大亮点。其一是强化厦门科学城“超级孵化器”功能,健全“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大与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等组织的合作,引导全国各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来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带动全国科技成果来厦转化;同时,支持思明、湖里、海沧等各区(开发区)参与建设科学城,共建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共享收益。
二是优化科技计划体系,集中力量,新设未来产业重大专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新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加强市、区协作联动,推动设立市区科技创新联合专项,共同支持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引各区(开发区)加大科技投入。三是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全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调查,打造“鹭创通”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一张网”,完善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四是提升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通过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科创风投基金、普惠性标准化研发保险组合“厦研保”等科技金融产品撬动各类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培育标杆孵化器 加快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
“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重大举措之一,厦门科学城不断强化‘超级孵化器’功能,今年将着力健全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孔曙光介绍,经过近年来持续努力,厦门科学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Ⅰ至Ⅲ号孵化器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50个,银城智谷等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和机构超过2000家。
据介绍,今年厦门科学城将优化提升嘉庚、翔安创新实验室,加快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平台建设,加快洽谈“嘉禾研究院”等新一批项目,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同时加快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力争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入驻企业和机构超200家。
今年厦门科学城还将举办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引进落地一批“硬核”科技创业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此外,还将推进建设环厦大科技创新圈、集美创新街区,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及新材料等领域未来产业园建设,促进在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厦门晚报记者 王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