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岗位”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事关企业经营、安全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三项岗位”持证人员约6万人,涵盖各行各业的电工、焊工、高处作业、空调制冷等特种作业岗位及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市应急管理局以深化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审批改革为抓手,构建信用监考机制,助力高危行业人员高质量就业、企业安心发展。
安全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应急管理局通过加强“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强化事前安全防范,强化教育培训,提升职工群众安全素养,提升安全发展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筑牢城市发展安全防线。
推出系列创新举措
推动培训考试“加速跑”
“特种作业证书复审时间延长后,对我们这些资深的特种作业人员来说方便太多了!”电力工程集团生产一线管理者林水滴从事电力行业已20多年,他介绍说,以往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是3年一审,并且需要去培训基地复审,现在市应急管理局推出持证10年以上人员证书由3年一复审调整到6年一复审模式,人性化了很多。“今年5月证书到期后,我通过手机操作报送材料就办理了证书延续手续,大大节约办理时间,减少了支出。”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领域人员培训取证积极性不高、证书审批时限长环节多、考试标准不够高、证书查询真伪不方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及高危行业人员就业,妨碍高危行业企业有序经营。为此,市应急管理局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创新信用发证模式,推动“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加速跑”。
督促机构严格培训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在“三项岗位”人员考试培训中,信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应急管理局对监考人员强化信用档案管理、考试实施细则方面的培训,提升考试过程管理能力,对考试过程登记建档,引导考评员签订监考承诺书,严守考试纪律红线和安全底线,拉起信用考试的“警戒线”。
在培训监督方面,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专项整治,“双随机”检查培训机构,约谈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督促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并完善培训机构信用档案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市应急管理局完善考试制度和监考人员职责,在省内率先制定考评员随机抽取制度,率先开发实操考试随机抽题和抽取考评员软件,升级考试系统,配备人脸识别和身份证比对系统,进一步规范考试行为。
加强信用监管
护航企业发展安全
市应急管理局加强信用监管,依法向社会公布信用信息,对失信主体开展失信惩戒,护航企业安全。
据介绍,市应急管理局加强审批监管衔接,规范管理特种作业人员通过信用承诺制方式获得许可后的公示及撤销不符合要求证书程序,同时将企业员工持有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证书情况作为安全宣传和监督检查重点,深入企业、市场等场所,宣传特种作业安全知识,同时加大对未依法培训取证人员及企业执法处罚力度。2023年1月至8月,市、区两级应急管理局抽查企业1674家次,查处未依法持证上岗及持假证人员82人次,依法处罚64.65万元,并依法纳入失信名单。
【点击】
哪些人员将加强培训考试?
涵盖各行各业的电工、焊工、高处作业、空调制冷等特种作业岗位及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
哪些举措简化证书相关流程?
厦门多措施简化证书相关流程,有效减少人员在多地跑动的时间成本和费用开销。
●厦门率先实施证书复审和遗失补证信用告知承诺制,通过调用电子证照和查询档案资料等途径,取消原需提交的特种作业人员健康证明、工作单位开具的工作年限证明、证书复印件等材料;
●在全省率先推出持有特种作业证书10年以上人员证书由3年复审延长至6年复审,为1382人节约支出约138.2万元,鼓励有经验、安全意识高的老员工继续从事特种行业;
●率先全省推行特种作业证书遗失补证“跨省通办”和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证书审批全流程网办和免费“邮寄办”;
●推行“帮代办”,信用良好的考生遇到申报问题,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由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按“帮代办”规定协助办理;
●厦门还在职业资格信用认证方面积极探索两岸融合新路,开放取得台湾地区证书“双免”(免试免费)确认,助力台湾地区人员来厦就业创业,已经有22位台湾地区人员取得证书。
(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赖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