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厦门处处是花的海洋。在闽南地区,有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春花”,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71岁的同安扎春花手艺人王淑惠结合本土风格,同时尝试创新,创作出了风格多样的扎春花作品。
走进王淑惠家中,只见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春花,每一对春花都用红线缠绕,金光闪闪,十分精致。这些作品都出自王淑惠的巧手,从新娘花、婆婆花、奶奶花,到媒人花、并蒂花等,在这里都可见到。
在王淑惠的手中,一根铁线经过红丝缠绕,几捏几折,很快一朵“双生石榴花”就绽放开来。王淑惠告诉记者:“因为单纯靠手缠,没有任何的胶水固定,如果纸的弧度没有把握好,春花就很容易崩掉。”
在王淑惠眼中,最漂亮的春花当属婆婆花,其外形漂亮、工艺复杂,需先裁剪出122片大小一致的月牙形叶片,经过缠、绕、捻、捏、折、盘、绑等步骤才能完成。
王淑惠一边介绍春花的寓意,一边向记者讲述扎春花背后的故事。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寓意“有余”。在同安,春花用途广泛,较为常见的是春节时,家家户户必备两朵,插在“春饭”上,象征新年生活节节“春”。此外,在传统婚俗、过年节、喜庆、祝寿等场合也会用到春花。
相传,春花的创意来自明朝万历年间同安才子蔡复一的夫人李小姐。李小姐在同安城内绣艺之家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祖母精湛的扎花、绣花手艺。在嫁给蔡复一前,李小姐创作了一整套绣花、春花女红,作为嫁妆中的“头前行”。后来,扎春花手艺在闽台地区流传开来,且传承至今。
小小春花,承载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兴盛,也是闽南习俗的延续。走过数百年,春花从曾经的妇孺皆知到如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王淑惠认为,传统工艺要走得远,最重要的是要创新。多年来,她认真研究,筛选取材,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提高,致力于让春花作品更多样。王淑惠创作了母亲花、妯娌花、姑娘花等春花新种类,同时增加珠子元素,创作了“珠联璧合”系列作品。此外,王淑惠还走进校园,让众多学子近距离接触这门古老技艺。(记者 林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