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是空调吹出的丝丝凉风;室外,是艳阳照射的酷暑热浪。
夏日的厦门,酷暑难耐,在全年最热的时期,为了我们的一片清凉,有这么一群人,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依然选择在烈日下坚守岗位。他们任劳任怨,汗水一遍又一遍浸湿了衣服。
这是一群平凡人,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烈日英雄”!
高楼外立面清洗工
悬在百米高空“蜘蛛人”连晒几小时
没有“轻功”,却常常“飞檐走壁”,靠着安全绳悬挂在高空中,这是“蜘蛛人”的日常。
下午五点多,洁本(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蜘蛛人”谢耀斌刚刚完成鼎丰财富中心外墙玻璃的清洁工作。150多米的高空,他和同事们按区域分工,花费了近三个小时才完成。“安全帽、安全带、安全扣,全副武装后才能上岗,从高楼内爬到外墙玻璃,吊着安全绳做清洁。”谢耀斌说,他们清洁的外墙高度大多都在150米到200米之间,清洁起来难度较大,最多时需要花上六七个小时。
每到年中和年末,是建筑外立面清洗的高峰期,也是“蜘蛛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只要没有强劲大风,就会连续作业。在厦门,夏季的高温是最大的挑战,建筑物外立面温度几乎都在50℃左右,暴晒后的玻璃摸着就发烫,“蜘蛛人”们朝上面喷水时,玻璃还会冒出热气。“作业的几小时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只能顶着太阳的暴晒,等到工作结束再下来补水和解暑。”谢耀斌说。
今年是谢耀斌从事高空清洁行业的第8年,平均每年他要清洗十几栋高楼外墙,在厦门,由万科物业所负责的七星大厦、海翼大厦、万科云玺等高楼建筑他都清洗过。
虽然辛苦,但看着原本布满污渍和灰尘的外墙被自己清洗干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蜘蛛人”们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供电检修人员
攀爬50℃铁塔“蒸”汉子不惧高温
谢维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电缆修试班的班长,这个夏天,他靠着一顶安全帽、一双手套和一根作业绳,不断攀爬铁塔,顶着高温守护万家清凉。
检修集美区仁铁线15号塔当天,气温最高达35℃,谢维戴上安全帽和厚厚的绝缘手套,绑好安全带、吊着绳索,手脚并用爬上高塔。此时的铁塔,已被太阳晒得发烫。“今天还不算热!”谢维是这天爬铁塔的主角,超过40℃的高温天气他也体验过,这点温度对他来说不算难事。
铁塔检修需要整个班组配合,谢维与一名同事爬上15米高的铁塔平台,塔下站着另外两名同事,一人手握绝缘绳上下传递接地线等工具设备,一人负责在旁监护并与高空保持联络。
谢维在铁塔上作业一个多小时,再次回到地面时,工作服已经湿成了透视装,身体都在冒热气,塔下配合作业的电力工人也被汗水浸透了工作服。“塔上的实际温度能超过50℃,隔着手套都会烫手。这一基塔已经算轻松的了,平常最高要爬二十七八米,一次检修经常要花上三个小时,感觉脸都要被太阳烤焦了。”谢维一边擦着额头和脸颊的汗,一边告诉海峡导报记者,“为保护人员安全,我们公司要求作业2小时进行人员轮换,及时下塔休息,避免体力消耗过度。”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电缆修试班负责集美、海沧、思明三个区的近300公里电缆线、200多基塔的检修工作。每到夏季,用电负荷增大,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为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守护夏日清凉,他们一接到检修任务便立即出动,任务完成后全身上下总是湿透的。
公路桥隧维保人员
箱梁内高空中直面60℃烫手炙烤
当人们开车行驶在桥上时,或许很难想象,在车下方的桥体箱梁中,有一群桥梁检测员正“猫”着身体,打着手电筒,检测桥梁的安全。
“桥体箱梁内部比外面更闷热。”厦门市公路桥隧维护和应急中心桥梁养护工程师詹铠臻告诉海峡导报记者,一般桥梁检查都要在箱梁内部进行,这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封闭、不通风、散热差的混凝土盒子里,夏季时实际温度会达到60℃左右,“每作业半小时就要换一次班,从箱梁中出来,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
同样需要“战高温”的,还有直面太阳炙烤的“路灯人”。桥隧中心黄厝路灯站所管辖的区域从环岛干道黄厝隧道口到五通立交,整个班组出动,早晚各需巡逻一趟。路灯检修任务就更具“烤”验了,检修工人要乘坐高空作业车悬停在十几米的高空,路灯杆的温度远远高于地面。黄厝路灯站站长戴顺建就曾被滚烫的灯罩烫伤过手:“一般12米的路灯杆高度已超过行道树,太阳暴晒之下,灯罩温度高达60多度,我戴着手套检修依然感觉烫手。那次检修后摘下手套一看,我的手指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起了好多泡。”这样的体验,工人们习以为常,只要接到检修任务就随时出动,天再热也不能耽误。
环卫工人
两桶垃圾近百斤重徒手拉到转运接驳点
清晨五点,室外气温还不算高,却有人挥汗如雨。在思明区前埔清洁楼前,思明城建集团市政事业公司莲前工作站的工人们,骑上三轮车,拿上清洁工具,前往各自负责的点位进行作业,将垃圾桶集中到马路边的接驳点,等待垃圾车来装运。这是当天垃圾装运的第一班时间。
下午时分,烈日当空,工人们又投入到垃圾收运的工作中。前埔村保洁员王胜泉平时也要负责垃圾桶的转运工作,他娴熟地将地面上的垃圾收拾干净,盖上垃圾桶盖,徒手将两个装得满满的垃圾桶拖往接驳点。“前埔村片区常住人口有一两万人,生活垃圾比较多,一个点位有好几桶,一次只能拉两桶,得多走几趟才能清完。”王胜泉说,两桶垃圾差不多有100斤,中午时段热,拖着走短短一两百米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整个前埔片区,这样的点位有20余个,垃圾车每天来装运4趟。工人会骑三轮车将村里的垃圾载到接驳点,若是遇上狭窄的巷子,三轮车无法通过,则要肩挑手扛将垃圾拖出来。“夏天温度高,垃圾会散发异味,那种垃圾腐败的味道隔着几米都觉得呛人,口罩根本不敢摘。”工人们一边说着,一边任汗珠爬满脸颊。(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文 通讯员 庄颖芳 黄苑彬 吴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