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苗种奔腾入海,见证两岸鱼水情深。昨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厦金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厦金海域拉开帷幕。这是厦门与金门开展的第7年(次)两岸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活动采取“见面不碰面”的方式。
昨日上午10点多,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船尾架设好了入海滑道,将一个个充满氧气的袋子依次打开,密密麻麻的日本对虾苗种顺着滑道进入大海。据介绍,本次放流的日本对虾苗种采购自厦门本地,入海前经过了严格的“体检”,尺寸均在1厘米左右,并确保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
因疫情防控要求,厦金双方没有像往年一样将两船紧贴,而是隔着数百米进行放流。
当天,厦门方面放流了100万尾日本对虾,金门方面共放流了4万尾鱼苗,包括黑鲷2万尾、黄鳍鲷1万尾和黄锡鲷1万尾。
厦金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双方主要采取“同时不同地”的方式,在各自的海岸边进行放流。今年,在双方的积极沟通下,恢复了相同地点共同放流的形式。
“两岸联合放流的这种好做法,我们将一直延续下去。”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所长陈国斌告诉记者,在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建立了共同维护厦金海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机制,在加强了双方增殖放流工作融合交流的同时,还增进了两岸的鱼水情谊。
多年坚持增殖放流,给厦金海域生态带来了显著改善。据资深渔民介绍,近年来渔获物的数量和质量都肉眼可见地提升了,单网捕捞渔获量明显增加,出海时遇到的渔汛较往年次数更多。根据相关监测,厦金海域鱼类野生族群数量也得到恢复,整体生态结构更加丰富。
除此之外,饱受厦门市民喜爱的中华白海豚近期也频频露脸,其种群百公里遇见率明显回升,这是因为持续性增殖放流和海洋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使得中华白海豚更愿意在厦门海域“安家”。
陈国斌介绍,不同物种适宜放流的地点不同,要因地制宜,才能更好保证苗种的成活率。接下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还将陆续组织放流9个物种,包括人们常见的大黄鱼等,进一步增加厦门本地渔业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海西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陈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