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优环境、广纳才、拼未来 厦门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厦门日报 2022-03-31 08:25 http://www.mnw.cn/

  春日的鹭岛,繁花似锦、绰约多姿。东海之滨这片欣欣向荣的创新创业热土,处处涌动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火热豪情。

  从在全国率先设立“劳动力市场”,到出台全国首个鼓励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法规;从开创技能人才自主认定先河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到发布“群鹭兴厦”人才矩阵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厦门市始终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紧贴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需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根本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专家人才的创造活力。

  40多年前,随着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40多年来,经济特区建设,推动厦门由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逐渐成长成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过去10年来,有160多万人口涌入厦门,无论增量和增幅均位列福建省首位。2021年,厦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39万人,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就达到2.69万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每万名常住人口中留学人员数量居副省级城市前三,各类人才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全方位发力

  邀“城市合伙人” 共谋发展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

  厦门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创新党管人才工作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区一把手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将党管人才落实到聚才、兴才、爱才、用才的具体行动上,树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

  “我们要让有用之才高兴地来、舒心地留、快乐地工作生活。”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认为人才是厦门发展的核心要素,把企业家当作厦门的“城市合伙人”,到任后第一时间发出“纳才令”。

  于大全博士参与的项目不久前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之前在江苏工作,2018年来到厦门,创办了厦门云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这座城市开放包容,集成电路产业链完善,人才政策和服务更是没得说。”于大全说,“市区人才办工作人员经常登门看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厦门为人才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大的自我成长空间。”

  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望强从北京出发,考察对比了好几个城市,最终举家来厦。肖望强曾成功研发了用于航天减震的阻尼盒,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告捷。他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积极对接央企资源,引进金茂集团在厦合作成立公司,实现了减隔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成果转化。在刚结束的冬奥会上,肖望强研发的专用粒子阻尼装置又成功使用在了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冬奥列车上,破解了车身降噪领域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踏雪无声”。厦门对人才的尊重、认可和服务,让肖望强倍受感动,他的新目标是用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为厦门代言。

  全矩阵布局

  为产业量身定制人才政策

  在去年底举行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上,多位生物医药领军人才获得“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和创新创业人物”称号。40多年来,厦门始终秉持一个理念: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配套什么样的人才政策。

  2008年,得知厦门正在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郑立谋毅然从美国辞职回厦创办了艾德生物。得益于产业政策和人才扶持的双重加码助力,郑立谋带领团队最终研制出系列肿瘤精准诊断产品,最近刚获批了国产PD-L1伴随诊断“第一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实现了多项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

  2021年11月,世界权威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公布“2020年度全球前20位转化研究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夏宁邵继2016年度后第二次入选该榜单,是首度且唯一两次入选的中国内地学者。夏宁邵团队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研制上市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和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研制的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目前正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一批又一批的生物医药人才在产业链、人才链“双招双引”布局的吸引下回国、留厦,一家又一家的生物医药企业从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走出来,助推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首批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不久前,海沧生物医药港获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厦门生物医药企业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广大科研人员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持续奋战,争分夺秒研制战“疫”利器。仅海沧区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就占全国的1/3。在人才政策的集中扶持下,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走过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一大批人才带领企业加速突破、迈向产业链高端。

  全维度加速人才登鹭,从“海纳百川”到“群鹭兴厦”,厦门在全国最早推出集成式的产业人才政策矩阵,分层分类实施五大人才工程,用人才为厦门的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金鹭领航聚焦领军型人才。“人才新政45条”对顶尖人才最高1亿元支持,“双百计划”吸引近千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美图科技、盈趣科技等人才创办企业成功上市。

  ——银鹭齐舞聚集产业紧缺人才,“海纳百川”体系让各行业骨干人才尽显其能。配合“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厦门的人才政策至今已扶持软件信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重点产业领域的30000余名人才,近九成入选对象集中在天马微电子、联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的龙头项目,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飞鹭合鸣柔性引进人才。鼓励企业采取“飞地引才”、短期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特别给予本地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最高200万元奖励,给予机构全职聘用的人才最高100万元补贴,近年来有2.3万人在厦实现柔性灵活就业。

  ——青鹭、新鹭招揽青年人才。为毕业生来厦提供最高8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五年内五折租房,近3年全市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保持10%以上增长。同时为青年人才搭建从“起跑”到“起飞”的政策通道,提供最高100万元工作补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厦门已成为最吸引95后人才的城市之一。

  全维度创新

  优化政策服务机制为人才松绑

  厦门,是一座有着创新基因的城市。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走到哪,人才工作就“落子”在哪。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突破编制、薪酬、年龄等方面限制,面向海内外招聘自贸区重点专业人才和公务员;将人才评价的权限“放”给企业或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目前已在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等8大产业(行业)领域评出高、中、初级工程师2800多人。

  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改革,以“揭榜挂帅”为抓手,调动全社会创新资源来帮人才解决技术需求,破解重大技术难题的,可获最高1000万元项目补助。

  全力打造台湾人才和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在大陆率先实行“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目前已评选8批540人。依托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通过多种创新举措加快两岸人才融合发展:引进大陆第一家台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台湾沛亚人力资源服务(厦门)有限公司,设立第一个涉台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率先赋予持台湾技术士证台胞同等待遇,直接采认台湾地区地政士、医师、会计师等专业人才职业资格,230多名台湾专业人才通过申请认定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畅通外籍人才流动渠道,落地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试点,率先开展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水平评价工作,降低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居门槛,每年办理永居外籍人才人数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厦门写好以“才”为媒、以“才”促融文章,支持有志之士来厦各展其才。

  倍视传媒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电影视效领军企业,曾多次获得艾美奖最佳视效奖,2014年落户厦门后,在电影特效业务的基础上开始筹备原创动画团队,2017年将动画总部设在厦门。凭借行业龙头地位和优质的项目资源,倍视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北京、上海、港澳台等地的国内影视人才,也吸引了一批外籍影视创作、电影特效和动画人才。“我们公司很多外籍人才在厦安家落户,他们来到厦门以后就不想走了。”倍视传媒副总裁谢宁见证了倍视团队在厦门扎根和茁壮成长的全过程,当地政务环境的优越性、出入境及外专局业务“VIP”式的办理流程,都让他赞不绝口。

  去年全市GDP增长8.1%,前两年平均增长6.9%,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软件信息等10条产业链群产值(收入)突破千亿规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815家,全省最多;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跻身全国十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87件,进入202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前十,获评“2021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2021年海创人才吸引力城市”……依靠人才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便是厦门在不断探索中交出的最佳答卷。

  全链条赋能

  搭建高能级平台助企成长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资源的集聚正为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不断增添成色。

  位于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大楼里,有一个近乎“无声静止”的世界——位于地下10米的“无噪声实验室”。这是亚洲“最安静”的实验室之一,可提供当前全球极限精度的加工与表征条件。嘉庚创新实验室2019年获得福建省委、省政府授牌成立,是全省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集合了厦门市、厦门大学的创新资源,短时间内就从境内外引进多位半导体领域、高效能源存储等高端人才,吸引聚集院士、国家级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在储能、光伏、半导体等领域10多项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正在推动硅基负极材料、抗氧化导电铜浆、半导体高端材料、石墨烯材料等20余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2021年,与宁德时代联合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在智慧能源、储能技术、高功率器件、下一代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联合布局,正在吸引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人才加盟。

  2001年,邵宗泽从山东来到厦门,依托海洋三所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和深海微生物战略储备的丰厚资源,牵头创建中国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经过20年的建设,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中心已经成为国际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去年,邵宗泽入选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生物学),谈及他的“下海”来厦经历,他说“在厦门,心向大洋,微观大海,永远年轻!”

  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举办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召开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厦门正高标准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吸引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知名高校、大院大所来厦共建,未来还将建设院士智慧谷等核心项目,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

  厦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第一动力”,“实行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近年来,厦门加快布局高能级平台,全市累计培育了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半导体与光电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0个,培育了以美亚柏科、盈趣科技等头部企业为核心的企业技术中心200多家,建成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50多家。

  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级稀土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带领了科技创新载体提速增效,描绘出了“宜居宜业宜创”的厦门未来蓝图。

  “听一曲爱拼才会赢,来感受厦门的活力。他匆忙也很惬意,带着爱的光与你分享点滴。”

  去年6月,一曲为厦门人才专门创作的歌曲《留厦的歌》发布,向全球人才讲好厦门故事,向世界唱响厦门这座城市,也向全世界英才发出邀请——“留厦来,青春更出彩!”

  陈智松带领亿联网络从10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起步,从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现在已经让亿联成为除华为和中兴外,又一畅销欧美企业通信市场的中国民族品牌,他也成为一家市值700多亿、拥有1700多名员工的上市公司掌舵人。“我和厦门经济特区共同走过了20年,特区的精神启发了我。我们要带领团队走到通信行业的金字塔尖,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队伍。”他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将牢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让更多千里马在厦门这方热土竞相奔腾、建功立业,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点燃“人才引擎”。(文/厦门日报记者 黄怀 通讯员 杨鸿杏)

原标题:优环境、广纳才、拼未来 厦门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方迪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林茂柏任厦门市税务局副局长
  • 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在厦投产
  • 东盟文化艺术创作季(第六季)国际展在集美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泉州台商区党工委主要领导调研物业管理提 金奖总数全国第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蒋欣为穿礼服控制饮食到痛哭 称从小就健 德化县县长吴志朴到挂钩联系社区党组织( 王传君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 发言感谢白百 最高补助300万!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 织密“安全网” 漳州台商区防洪排涝提升 S508线云霄段综合提升工程圆满收官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