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二:行驶轨迹
能否显示车辆的行驶轨迹
有趣的是,评分小组包含4家共享单车企业的代表。在现场,各企业互相“找茬”,还充当临时测试员。“这样可促进双方一起进步、成长,也说明了我们这次考评公平公正。”市城管协调处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APP上共享单车的行驶轨迹是各家企业争论的焦点。按照要求,当车辆开锁骑行时,APP需要显示车辆的行驶轨迹,同时这个轨迹要与城管数字平台的运行轨迹一致。当ofo小黄车展示行驶轨迹图时,有其他共享单车企业指出,这轨迹图不是车辆本身的轨迹图,而是通过手机GPS显示的轨迹图;当哈罗单车展示时,则有企业提出其划的停车区域范围太大。
考题三:禁停区域
提示用户勿停放在禁停区
随后,记者跟随评分小组来到了人民会堂的停车场内,按照规定,此片区域为禁停区。也就是说,若用户将共享单车停放在此区域时,系统要有相应提醒及惩罚措施。
ofo小黄车测试时,记者看到,车辆可成功落锁,大约十分钟左右,后台发送了提醒的短信,并扣除了10分信用分;哈罗单车在测试时,测试人员发现,初次违章者并不会收到来自系统的提醒。
记者了解到,这5天内评分小组将围绕企业主体认定、技术手段、线下运维能力、企业管理诚信度等四大方面20个小项考核经营者。考核结束后,一周左右会公布结果。
从42万到15万 城市管理理念的改变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雷妤)从进入厦门市场到发展壮大,短短一年多,共享单车占据了厦门的大街小巷。为争夺这块“蛋糕”,各家企业不计成本投入,以量取胜。鼎盛时期,厦门共享单车竟逾42万辆,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岛内。
回想起半年多前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百米共享单车“路障”、拥挤无序的路面、车辆损毁破坏……共享单车虽给城市带来变革,却也带来从未有过的困扰与挑战。一辆辆共享单车,暴露出企业管理、城市整治、市民素质高低等诸多问题,厦门各界为此时不时掀起一番讨论热潮。面对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其实,无论是管理者、单车企业还是厦门市民,都摸着石头过河。
各家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过度投放,最终将两败俱伤。从去年年中起,厦门下大力度整治共享单车,据说,当时被暂扣的共享单车摆满了车场,场面十分壮观。相关企业也着手将部分车辆转移出厦门,短短一两个月,厦门街头的共享单车就少了一半。
共享单车如何规范,始终还是一个问题,管理部门也不会一收了之。关于共享单车,已出台了多个文件。根据科学的计算方法,2018年厦门的共享单车数量被定在15万辆,谁技术管理过硬,谁就能投放最多。政府通过正向的激励措施,让共享单车更好地服务城市。
从42万辆到15万辆,这段“旅程”是一段阵痛期,共享单车数量的改变不仅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一个城市管理理念的改变。管理者和企业都意识到,未来,共享单车发展不再是以量制胜,企业应修炼好“内功”,往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才能真正融入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