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个孩子学10年掌握5000个常用词
海沧区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杨永乐介绍,此次“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是全面覆盖,全区公办、民办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都要上“闽南语”课。每个孩子从幼儿园中班一直到初中二年级,都要学习闽南语,幼儿园中班和大班是以活动的形式,小学到初二年,则每周要上一节课,十年时间下来,“海娃”们除了了解闽南文化,还要掌握约5000个闽南方言的常用词,800个到1000个常用句;理解部分闽南方言的俗语、成语。
学生的课程资源以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编写的《闽南方言与文化》为教科书。各校(园)也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老师以厦门及闽南地区特别是本地民间曲艺、风俗、宗教、艺术、文学、建筑、名胜古迹等内容,研发闽南文化校本课程。
【访谈】
学会闽南语与世界交流多一扇窗
——海沧区教育局局长陆晓红谈培训初衷
海沧是对台交流的合作先行区,此举“非常有担当,非常有文化”。市语委办赵家明主任谈到海沧区此次的培训时,大为赞赏。海沧区教育局局长陆晓红对此也颇有感触。
陆晓红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不少人称赞她的闽南语能跟对台广播的标准音媲美。她去社区开展工作,用闽南语读报、讲政策驾轻就熟,曾经让海沧一名村委会主任惊叹:“你的闽南腔是中山路的!”言下之意是羡慕她说的是地地道道的厦门腔。
在她看来,闽南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会说一口地道的闽南语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然而,现在会说闽南语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让人无法不担忧。
陆晓红从春节前就开始考虑怎么改变闽南语跟孩子们渐行渐远的窘境。春节后,她拜访了多位闽南文化“大咖”,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并邀请他们为海沧培训的师资,助力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
“种子培训会”开班仪式上,陆晓红告诉台下的老师们,“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工作十分有意义,它在抢救与保护闽南方言与文化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台盟中央与工作人员交谈时表示,“你们要学习闽南话,将来跟台湾交流更亲切”。陆晓红说,海沧作为全国最大、设立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也是对台交流的合作先行区,“海沧娃”学闽南语,对于今后增进两岸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她还说起一件旧事,某年厦门招商引资,来了一位外籍客人,言谈中意外发现原来双方都会说闽南语,后来很快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她说,放眼全球,将近一亿人在使用闽南语,学会闽南语,就等于多打开了一扇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试点】
五香条五祖拳都能承载闽南文化
事实上,早在2012年,海沧区已启动“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第一阶段活动,在部分学校幼儿园进行试点。
比如,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感受慈济文化》,带领学生走近靑礁慈济宫,了解保生慈济文化;东孚中心幼儿园把闽南童谣作为幼儿早操的乐曲;育才小学、厦门一中海沧附属学校开设了具有闽南文化底蕴的歌仔戏社团班,分别邀请到歌仔戏国家级演员苏燕蓉和被誉为“厦门十二旦”的曾小真来上课。
新江中心小学则将“五祖拳”传统发扬光大;新阳幼儿园则从小朋友的味蕾上挖掘闽南文化,把从家长中征集的春卷、五香条、卤面等闽南特色小吃精心编入幼儿食谱,从传统小吃的丰富内涵中,“让小朋友们更了解厦门的民俗,在他们心中烙上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