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名
命名也是诞生仪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
名的实质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命名首先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感受。春秋时期,有个叫申繻的人曾归纳出5种命名的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根据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命名习俗加以归纳的,对后人的命名思路影响很大。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张岳(惠安人),对命名表字是很讲究的,他曾根据与儿子张宓出生有关的情况,为之取乳名“癸郎”。“癸”即癸山,位于当时张岳游宦之地广西桂林,是字又与桂林之“桂”声相似。后更名“宓”,是因为宓的字义很好。这两种命名方法,用申繻的话讲,就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命名习俗,各有时代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其共性,如从命名所取文字的本义看,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和人文现象(如道德修养、经典用语、生活用品等)两个方面。以泉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为例,较为典例的如:骆日升、张岳、吴桂生、黄凤翔、王忠孝、吴鲁、陈琛等。其中吴桂生,名增,桂生为其字。名是一个人的本来名字,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字。动物类中的龟,是古代文人歌咏的灵物,故不少人以之命名,南宋淳有祐年(1244年)登科的11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魏国龟、黄龟助等入。清乾隆《德化县志。 人物志》为六位宋代文学名人立传,第一位为苏总龟,第二位为黄龟朋。但后来“龟”字常被用来骂人,故如今似乎没听说有人再用“龟”字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和今人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而以“元”字命名,无论古今使用频率都很高,如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登科的13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胡元衮、庄元成、杨元龙、王元震等人,今天四五十岁以上名字中有“元”字的人仍很多,这说明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根深蒂固。《周易。乾卦》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这当是人们长期以来喜爱“元”字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同时又发现:取“元”命名的人正在呈大幅度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淡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有关。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多以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文字命名,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个人在命名时,就不能不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宗法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是贯彻其始终的,因此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法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影响至今。例如范字,是在命名之前就早已确定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如张岳为儿子取“宓”为名,除了与其字义好有关外,还因“小侄辈名皆从(宝盖头)更命之曰“宓”。可见宓为局部范字,这种范字以后较少人使用,泉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南宋晋江人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这个“克”字即为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它具有显示其家族辈分的意义,日后要登录于族谱,故又称之谱名。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今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命名使用范字的习俗已大为淡化。
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或早于正式名字,或同时取定。乳名可取狗、憨等鄙俗轻贱的文字,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四、周岁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主人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善爬的龟那样,较快地开步走路,又像龟那样健康长寿。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孩子周岁之日,民间常有“抓周”仪俗,又称“抓龟”。父母为周岁的婴孩沐浴后,给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即可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如婴孩抓取书、笔,预示将来喜爱读书;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善于经商。这种抓周的习俗,也见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回,讲的是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情景,贾政见他只抓取些脂粉钗环之类来玩弄,便认为他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故不甚爱惜,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民间。
“度晬”这一天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第一个生日,但泉州人却是把婴孩两周岁时称为“头生日”。古时候人们原不做生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只限于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是出于孝亲观念,后来,即使双亲亡故,做生日的习俗依然如故。到了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为后世所传承。当成年仪礼逐渐淡化后,寿庆仪礼就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以50岁为分界,50岁前称贺生,过生日;50岁后为做寿,俗称“做大生日”,逢十举行,但泉俗是做“九”不做,“十”,因“九”与“久”谐音,寓有“岁寿长久,,之意。有的地方却说是人们因怕“九”,才逢“九”,做“十”,谓之岁寿可添不可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银发浪涛的涌起,庆贺长寿之风,日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