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我童年的快乐时光,竟有一大半是和泉州永春岵山古厝联系在一起的。
说起岵山古厝,那可颇有一番历史。岵山是有名的侨乡,很多出门在外打拼的人,赚了钱就回家建大厝以光宗耀祖,于是,岵山便有了300多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厝。
古厝的色彩红白相间,建筑极为精美,一般都是聘请惠安工匠精心雕琢而成的。儿时的我,最喜欢拿笔临摹墙上的石雕图案。我也喜欢和小伙伴们讨论,那镂空的石雕是如何刻成的,为何骑马的将军眼神凌厉,那么细的马腿竟能不断掉,那屋檐上的蓝色为何都不褪色。
古厝里人很多,有一二十户人家。每到吃饭的时候,小孩们到处跑,大人端着饭在后面追。不管走到哪家,大伙都热情招呼,甚至可以就这家夹口青菜,在那家夹块肉,很是热闹。
谁家有了客人来,大伙都当是自家的客人般,客人带的礼物,主人也会分给邻居。农忙时,大人下地干活,小孩们就疯玩:用簸箕抓麻雀,下河抓鱼,用弹弓打马蜂窝,结果被叮得满头包,被大人痛打却得意地笑着。
晚上,大伙集中在水井边谈天说地。一些见识较广的人谈论着外面的世界。外公当年在上海工作,他说上海的世界很大,抬头看高楼大厦,连帽子都会掉下来。我当时很好奇,那些楼该有多高啊?我总是好奇地问:可口可乐是啥味道呀?那个每天都在编中国结的老奶奶的脚,怎么那么小呀?听着听着,就靠在外婆的怀里,看着满天的繁星和远处的灯火逐渐连成一片——那是我长大后再也没有见过的星空,静静地睡着了。
古厝的人总有些老物件,比如西洋挂钟、黑白电视、留声机等。儿时,我喜欢看外婆把烧红的炭放进熨斗熨衣服,也喜欢看外婆用一根铁线折成的门钩开门。母亲说,我画的第一张画,就是门钩的样子。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厝的漆篮,大人总把好吃的肉丸、榜舍龟、糖果和没吃完的菜放在三层漆篮里,高高地挂在房梁上,不让猫狗及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吃到。每次看到大人踩上凳子拿漆篮,我们都会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多少会分些给我们吃。
外婆去世后,我渐渐少去古厝了,听说古厝里的人家建了新房也大都搬走了,只剩些老人坚守着。因为大多古厝里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窃贼也盯上了这些古厝里的文物。不时听说谁家的古厝有物件被偷,甚至连石头窗户都被撬走了,老人们心痛不已,感叹古厝繁华不再。
后来,又听说当地政府申请将古厝定位中国传统古村落。为了加大对古厝的保护力度,地方政府给有保护价值的古厝安装了监控探头。从那以后,古厝都安装了防盗网,对进进出出的人也开始有所限制。当地政府还将几棵百年荔枝树也保护起来,大力发展闽南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各地频繁出现古建筑被拆毁的悲剧时,地方政府能有保护古厝的意识,挺让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