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的巷口常会看到一些被摆放在门口的狮形石敢当,而在一些墙壁上也常镌刻着“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等字样。同样是石敢当,在闽南地区却有着不一样的形状,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人文思想呢?
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石将军”“石大夫”等称谓,在中国旧时建筑中较为常见。有关它的传说纷繁,其中主要有两种说法最为可信:一是认为石敢当是人名,且有其历史原型;另一种则认为石敢当是先辈们灵石崇拜的遗存。而在闽南地区,石敢当通常有驱邪、禳解的作用。
“80”后民俗爱好者肖小俊闲暇时常穿梭于各种老街、古巷,寻访挖掘石敢当的故事。近日,笔者在他的介绍下,见到了不少独具闽南特色的石敢当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石敢当尤以‘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状或狮子雕刻形状最为常见,另外,还有浮屠式(宝塔状)、陀佛石刻、八卦图案的形状,也有兽首浅浮雕形状,或素面无纹……宝塔状的石敢当,目前在晋江安海还保留着不少。”在肖小俊的带领下,笔者前往安海大巷中段,只见一尊宝塔形状的石敢当被镶嵌在一面房屋墙面上,共有7层,由十多块石刻组合而成,上有葫芦塔刹,层层塔檐翘起,塔层中间自上而下刻着“佛永安宝塔”。此外,在安海后库桔子巷口、培基小学前都能看到这种宝塔状的石敢当。肖小俊告诉笔者,在这些屈指可数的宝塔状石刻中,沿袭了浮屠的构造和级数,都由几块石刻拼成或由一块石头雕就,塔身刻“永安宝塔”“佛永安宝塔”或“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塔基座上有威严的老虎或狮子头浮雕。
除了宝塔状的石敢当,现存于闽南地区较为常见的石敢当大部分都是狮面形状,但在这些狮面石敢当中也各藏有千秋。在石狮祥芝镇一些村里,还保留着很多小狮子。肖小俊告诉笔者,大部分狮面石敢当外形看来都大同小异,但是有一种叫“狮咬剑”的石敢当,属于闽南剑狮的一种,只在乡村零星发现。这些剑狮一般刻在墙壁上、或挂在门楣上,被用来祛邪镇煞、守护家园平安。
石敢当在闽南渊源已久,且拥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但大部分学者及民俗爱好者都认为,石敢当体现的是一种祈福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日常、接地气的草根文化,是寄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载体。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石敢当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其背后的一些习俗自然也随之淡化。如:以前,在民间若要立一块石敢当,都要遵循特定的时间和规矩,然而现在这些民俗几乎消失了。面对如此现状,很多像肖小俊一样的民俗爱好者很是遗憾,希望这些曾经在闽南人生活里寻常又重要的民俗物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陈嫣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