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清流县林畲镇的福建闽鲈壹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外,数名员工拉着渔网在人工鱼塘间来回穿梭,将一尾尾肥硕的加州鲈种鱼收入网中,分拣放入培育池,再转运回基地繁育。
水产种业:
反季节孵化鲈鱼
加州鲈鱼又名大口黑鲈,鲈鱼品质营养丰富,是典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也是目前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
“这批种鱼共4万尾,今年5月1日投放,如今均重都在0.5公斤左右,成活率95%以上。”繁育基地负责人邹先伟介绍。目前,基地已建成标准工厂化繁育精养塘50亩,还额外租赁5亩人工鱼塘,用于种鱼室外养殖。
“林畲的气候和水质是大口黑鲈的‘天然温床’,基地引进了一系列先进设备,除高效增氧机外,还配备了在线监测、全场控温系统及远程断电断气报警系统,这样有利于遗传选育的相关工作开展。今年我们还与省淡水研究所建立联合育种战略合作。”基地技术负责人吴时东介绍。依托先进设施与技术,基地实现全年12个月稳定生产受精卵,成功突破了大口黑鲈传统繁殖季节的限制,实现反季节鲈鱼孵化。这一技术突破缓解了市场上反季节鲈鱼苗的供应压力。
“以往,大口黑鲈的繁殖受季节影响较大,福建主要集中在特定的4月份,而我们这个基地结合现有水源优势通过精准调控水温、光照、水质等环境因素,为种鱼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使得受精卵生产不再受季节约束,每月都能稳定供应优质受精卵,为后续的鱼苗培育和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已对外销售鱼苗1200万尾。”邹先伟说。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惠及当地百姓。家住林畲镇林畲村的村民温文明是基地的员工,他一边熟练地分拣种鱼,一边笑着说:“我在这里工作快一年了,主要负责鱼塘日常管理巡护种鱼分拣,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离家近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现在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10余户。
生态渔场:
打响“清流溪鱼”名片
邹先伟试行的反季节繁育,是清流县渔业产业向水产种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在清流县的九龙湖畔,另一张“渔网”同样忙碌,这里的“清流溪鱼”养殖正朝着生态化、标准化方向稳步迈进。
“十四五”期间,清流县渔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清流溪鱼”养殖面积5.8万亩(其中九龙湖3万亩大水面),培育澳洲鳕鱼及鲈鱼苗种繁育基地3个,拥有渔业经营主体140家(公司53家、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62家)。同时,建成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省级水乡渔村7个,沧龙现代渔业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渔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数据背后是产业的稳健成长:五年渔业总产量达13.04万吨,实现逐年稳步回升;五年渔业总产值累计33.44亿元,产业效益保持稳定。在养殖规模方面,清流县始终稳定在5.8万亩,池塘1.4655万亩、水库4.3345万亩,形成“池塘精养+水库生态养殖”的科学布局,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品牌赋能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十四五”以来,清流县立足“清溪环绕,碧水洄流”的生态禀赋,以“清流溪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抓手,紧扣渔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联农带富,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跨越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清流记者站 温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