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座楼均为地上两层,不仅建筑面积大,而且外观也十分别致,左右对称的东西两楼是辅助设施,连接主楼与副楼之间的两层外廊,是以白色的栏杆和廊柱构成的空透走廊。
根据史料记载,1915年宝蕴楼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万多件。当时所收藏的皆是历朝历代的珍品,包括各色书画、珠玉、陶瓷、金银器、乐器等等。建国以后,宝蕴楼的藏品陆续被转移到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
宝蕴楼现主要展示故宫博物院历史(摄影:翁奇羽)
宝蕴楼主楼二层露台的石雕(摄影:翁奇羽)
百年修缮: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
宝蕴楼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建筑的屋顶瓦面、大木结构、内外装修装饰、油饰彩画及院落地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自1915年竣工,宝蕴楼已历经百年风雨。据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故宫对宝蕴楼进行了勘探,结果显示主体结构虽然完好,但由于经历了百年风霜,屋顶漏雨、外墙剥落、部分檐头腐朽等“病害”确实存在,于是在2013年底开工,对楼体周身及内部进行了修缮,同时对楼前的咸安门也进行了保养彩绘等工艺修复。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一切修缮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保留原有构件,以确保各单体建筑及文物遗存修缮前后保持风格一致。他还打了个比方:前期调研时,工作人员发现宝蕴楼屋顶上铺的是鱼鳞状的牛舌瓦,部分瓦块背后有英文字迹。经过初步判断,该瓦是当初山东地区烧制的低温釉,所以修缮补充新瓦时也采用了这种工艺。
2015年,宝蕴楼迎来它百岁生日的同时,修缮工程也完全竣工。它的职能从文物存放处变成了展厅,专门举办“故宫博物院院史陈列”,展示民国时期故宫的历史变迁,定期向观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