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从何来:藏宝23万件得名宝蕴楼
之所以叫它“宝蕴楼”,顾名思义,离不开一个“宝”字。
据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的后宫区,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总统袁世凯,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而当时京城缺少妥善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临时决定在紫禁城原来的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用以存放国宝。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建楼存放文物。史料记载,1915年宝蕴楼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万多件。因为要存放的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的秘笈,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库房命名为“宝蕴楼”,并制石质匾额安于北楼正面上。“宝蕴楼”因此得名。
宝蕴楼主楼内部西式柱形的展示柜(摄影:翁奇羽)
故宫唯一现存的西式小楼
在故宫乃至所有传统中国古建筑群里,宝蕴楼的确算得了独树一帜。它是按照西式建筑的式样设计建造,共有北、东、西三座砖木结构的单体楼房,采用封闭周边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与咸安门形成围合。总建筑面积为1646.9平方米。
从外观上看,三座楼均采用城砖砌筑墙身,外墙面抹饰水泥,并划出规整的横矩形格,再刷红浆,窗子窄长,所有窗户的线脚均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宝蕴楼北楼是主楼,记者进入主楼内部,木制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北楼中间为楼梯,两侧各有4个西式柱形的展示柜,柜里展示的大多是民国时期故宫的重要文物。
宝蕴楼主楼二层(摄影:翁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