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建得好不好,亲身体验后的残疾人最有发言权。当下,石狮多个工作面正交叉展开,有序推进省级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建设,多条道路率先完成盲道改造。提升后的路面环境有哪些变化、对残疾人出行是否友好、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关注?8月7日下午,记者陪同石狮轮椅作家吴承谕上路进行了体验。
坡化的进出口
让轮椅通行更便捷
此番体验行,我们选择从宋塘路石狮体育馆段出发,沿福辉路—宝岛路—宝塘路闭环绕行一圈。
作为此次样板区建设的示范段,宋塘路率先启动并完成盲道改造,而宝塘路则尚在改造中,前后对比更能展现出改造带来的变化。
“体育场周边一些出入口两侧,之前安装的路缘石有几厘米高,我的低速轮椅是没法通行的。”吴承谕坦言,改造后,道路进出口调低与路面平齐,原本一些台阶也铺成了斜坡、消除了高差,确实方便了轮椅通行。
因为“驾驶”着低速电动轮椅,吴承谕对道路的平整度十分有感。一路下来,尽管整体出行比较顺畅,但一些路面还是存在起伏、轮椅抖动的现象。个别一两处,还因为连续并排的井盖,影响了无障碍通道的连续性。把问题反馈给施工单位后,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后期把相关细节进行改进完善。
管理也得跟上
连续性才会有保障
绕行一圈,最大的遗憾不在于改造项目本身,反而是人为的阻碍,让这段无障碍通道依然“有碍”出行。
从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段往市政府方向,远远就能看到,靠近福辉路和宝岛路交叉口,有两辆机动车蛮横地斜在人行道中央。“整段行道整体比较宽敞、前面做得也还平顺,原本以为可以顺畅通行,靠前一看,出口完完全全被堵死了。”吴承谕很是感慨,再标准的盲道,如果后期管理跟不上,都会因被“断头”而变成摆设。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无论是改造前还是改造后,一些商户、车主都习惯把车辆或者其他物品堆放在人行道上,人为设障影响通行,盲道作用无法发挥,只有“建管一体”,才能更好地实现通行无碍。
用好“社会参与”
精致打造无碍“生活圈”
今年,石狮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并将西起子芳路、东至福辉路(部分濠江路)、北至香江路、南至八七路的1.79平方公里区域纳入创建范围,形成57项任务清单。
目前,除了一标段14条道路人行道无障碍改造正加快推进外,二标段涉及的长福小区、龟湖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改造也已进场,进行前期的破除、拆除等相关施工。
“整个项目围绕人文宜居、生态活力、漫享狮城、信息共享四个维度,包括对道路、人行天桥、停车场、公交站的盲道、坡道、阻车桩等进行无障碍改造,完善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电梯、扶手、休憩空间、出入口、卫生间等无障碍配套,同时对无障碍导览标识、智慧交互设施、公共信息服务等进行优化。”国投集团园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项目尽管不大,很多都是细节提升,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友好与包容。”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坚持“社会化参与”理念,倾听包括残疾人代表在内的体验督导组意见,以“体验—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让这项无碍化、适老化的民生工程精细化推进、精致性呈现,助力打造“无碍”宜居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