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BRT,恰同学少年。
2008年8月31日,厦门BRT正式开通运营。至今走过17个春秋。17年来,依托其独立路权的优势,用“新速度、心服务”持续拉近岛内外时空距离,加速推动“小而美”的厦门向着“大而强”的城市发展。目前,BRT以8条线路、约8%的公交运力承担了全市16%的公交客运量,有力支撑“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持续赋能厦门高质量发展。
厦门BRT,风华正茂。
2025年,厦金大桥快速公交BRT(前埔枢纽-环岛路段)工程获得市发改委批复,即将开工建设。未来建成后,厦门将组成更加完善的BRT网络体系,承载民生经济洪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奔涌向前。
厦门BRT,让公交在“空中走廊”飞驰,它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为全国各地城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工程提供典范,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魄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厦门BRT的成功密码。
高瞻远瞩
创新交通形式 采取独立路权
“全国BRT分两种,一种是厦门BRT,一种是其他BRT”“到厦门,一定要坐一下BRT”……厦门BRT不仅是厦门的烫金名片之一,也是快速公交系统最好的诠释:拥有高架桥,保障独立路权;自动售检票,按乘坐公里数收费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厦门BRT的建设者,厦门市政集团原副总工程师欧阳永金回忆说,最初的指向是建轻轨,但经过反复调研,类轨道交通式的BRT模式浮出水面。
BRT建设成本仅为轨道交通的1/10,但运能达到轨道交通的1/3;更重要的是,对于当时人口不足300万的城市,BRT完全可以解决当时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群众出行难题——BRT更加符合当时厦门实际需要,但其道路和站台等设计,仍采用轨道交通的标准,为未来升级改造预留空间。
选择在跑轻轨的高架桥上跑公交车——这是当时世界上鲜有的交通解决方案。“如果多数市民反对,宁可不建!” 2006年,项目动工前,市委、市政府聘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对BRT系统进行反复论证和评审;召开专题会近30次,不断地完善BRT方案;热线电话、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先后收到市民意见、建议7000多件。
2007年9月25日,BRT正式开工建设,覆盖思明、湖里、集美和同安4个行政区域。2008年8月31日,BRT快1路、快2路、快3路及联络线顺利投入运营,仅仅用了11个月,10多万人参建的“巨龙”横空出世,并创下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采用高架桥模式的BRT,第一个将高架车道、地面车道、隧道、桥梁等交通形式有机组合的BRT,第一个开通即“一次成网”运营的BRT。
跨岛发展
服务城市战略 惠及民生福祉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有本岛情结,甚至有过“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间房”的说法。交通不便是原因之一。
从小在同安长大的许女士回忆,在BRT开通前,从同安到厦门岛内,可谓是“跋山涉水”,非常辛苦,“当时虽然有到岛内的直达公交,但是站点多,一路走走停停,堵车也是常有的事。”
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打通厦门岛内外发展“任督二脉”的关键。BRT系统把岛内核心区域与岛外的同安、集美等重要区域连接起来,特别是串联起了同安老城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厦门北站等关键节点,显著增强了岛内与岛外之间的连通效率,为区域间联动开发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厦门BRT将高架桥深入厦禾路等老城区,在推进城市更新中,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如今,从厦门岛内乘坐BRT快2路或快5路,到达岛外同安区的环东海域,途中领略别样的“海上公交”风景,已成为到厦游客的游览“打卡”项目之一。这正是厦门“跨岛发展”成就的生动展示。
从更深层面上说,BRT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畅通工程,让城市更加有序、安全、畅通,还从根本上推动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活力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老城的更新改造、新城的开发建设等,让岛内外人民群众共享厦门高质量发展成果。
综合开发
互联互通互享 融入城市生活
对厦门市民而言,BRT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满足出行需求、提供生活便利的载体,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
伴随着早高峰的忙碌,刚刚拉起卷帘门的面包店,便有来往的乘客进店选购面包和咖啡等食品。“像我这样上班赶早高峰的人经常来不及买早餐。”市民郑女士说,自从BRT车站内有了面包店等小商铺,她在出站的间隙就能顺便买一份早餐,方便还节约时间。
厦门BRT车站大多采用高架桥设置,地面层巧用隔离绿化带建设高架桥桥墩,不征地不拆迁,道路两侧设有自动扶梯,紧邻常规公交车站,换乘便捷;中间为站厅层,结合过街天桥建设,设置售检票系统;第三层为站台层,设置与车辆联动的安全门,高度满足乘客水平登乘。
厦门BRT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考虑相关设施的布局设计,将高架车站打造成个性化便民生活配套设施,提供便利店、面包店、甜品店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感。
厦门BRT因地制宜进行车站通道和枢纽站综合开发,在火车站、市政务服务中心站、前埔站、洪文站、嘉庚体育馆站、西柯站等车站增设通道,直接接入商场、住宅和其他公共设施等,免去市民乘客日晒雨淋的烦恼。前埔、嘉庚体育馆、西柯和同安等4个枢纽站结合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等进行综合开发,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升车站与城市服务功能融合。
踔厉奋发
再次赢得青睐 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厦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体系中,BRT居于骨干地位,以8条线路、约8%的公交运力承担了全市16%的公交客运量。
为提升BRT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厦门BRT线网设置了7个大型综合枢纽站,即第一码头、前埔、东芳山庄、高崎、厦门北站、同安、西柯等,综合运营调度、停车充电、日检保养等功能,并同步设置公交首末站,让公共交通的便民属性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投资较低、运输效率较高的公共交通方式,时隔多年,BRT再次赢得青睐——2025年,厦金大桥快速公交BRT(前埔枢纽-环岛路段)工程获得市发改委批复。
未来,BRT不仅将进一步延伸至厦金大桥(厦门段)环岛路起点,也将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江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