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顶快塌下来

墙体砖块腐化

江加走故居
在我市北郊花园头村里,有一座约200平方米、具有传统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大厝,木偶制作艺术家江加走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老年,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近日,有读者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表示,江加走的故居破损严重,都快坍塌了。
部分坍塌大门需用木桩顶着
在江加走的孙媳妇杨女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花园头村环鼎路的江加走故居。大厝的两侧都是新建的民房,而大厝里也没有任何标志表明这里曾经住着木偶制作大师,很难将眼前的古厝与江加走故居联系在一起。
推开木门,“咯吱、咯吱”的响声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座大厝的历史。然而进门一看,左扇大门的下方却有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桩顶着。“门的下方已经都腐化了,如果没有这根木桩顶着,门就会倒下来。”杨女士说,“你看,那边的屋顶都已经掉落下来了。”随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右侧的屋檐下已堆积着一些泥土,而有的瓦片也已滑落到屋檐边,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
在大厝里走上一圈,墙上的那些红砖轻轻一碰,就有砖灰脱落。杨女士告诉我们,这样的现象已存在很久了。“这些木头窗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已经腐化了,只是表面还看不大出来。”而一些墙壁上的石灰也已脱落,露出了红色的墙体。
当我们想要走进古厝后面的房屋看一看时,杨女士却说:“那边的屋顶已经塌了,泥土、砖瓦堵着门,门根本打不开。”我们试图通过门口的木窗看看里面的情况,但是木头堵住了窗口,只能看见窗口堆积着的泥土。古厝有些木窗,也遭到盗贼的破坏。
多次翻修破损严重难以继续
江加走的孙子江碧山告诉我们,这座古厝从明朝开始就直立在这儿了。“这还是花园头村的第一座古大厝呢。”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周边根本没有这样的古厝。
他说,他也曾经住在大厝里,那里充满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的童年回忆。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无人居住,大厝渐渐地破损严重。“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洪水曾经淹进大厝,那水有1米多高。”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红砖墙,是由江加走后人翻建的,“原先都是木制的墙和窗户。”
大厝的深井里还种着一些植物,“可是这个深井不知道是下水道被堵住了还是什么原因,每逢下雨就会积水,只能靠人工将积水清理干净,或者等着晒干。”杨女士说,这座大厝前前后后已经被他们翻修过好几次,“一看到有坏的地方就会修一下”,可是破损的严重程度,让他们的翻修工作几近停止。
无力维修希望有关部门保护
“因为破损严重,我们曾经向环山社区反映,希望有关部门拨款维修,还填写了一张表格,清源办事处也已经盖章了。”江碧山说,当时相关部门曾派人前来查看,后以“无资金”而告终。“2003年、2004年、2005年我们都曾向相关部门反映,但他们都表示没办法赞助。”
没有资金维修,江碧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夫妇俩只能在有空的时候常来大厝走走,整理新长出来的杂草,看看哪里又脱落了,能修整的尽量修整。
“我爷爷是木偶制作大师,是泉州的骄傲,这里是他的故居,有关部门应该整修一下,把这座大厝保护起来。”江碧山说。
(记者石伟琴陈小阳文/图)
新闻链接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因刻《封神演义》中许多奇形怪状的木偶而声名大振,他包揽了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和南洋各地的提线、掌中木偶头的制作业务,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他制作的木偶头像,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被国家当作一级文物保管。上世纪50年代起,“加走头”、“花园头”开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开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并将一个江加走制作的木偶作品作为国礼赠给田中角荣。
江加走掌中木偶出自泉州,是闽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更是两岸戏曲文化同出一脉的见证,曾跨越海峡风靡东南亚,是木偶雕刻中最响亮的世界级名牌,在“2008CCTV·寻找国宝”台胞专场上被选为“民间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