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岁出头的泉州民营企业家、匹克集团CEO许志华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车》栏目专访时,提出“自己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创二代’”。《羊城晚报》3月22日报道《民营经济报》刊登的《广东“创业二代”致汪洋书记一封信》,信中说,虽然当前“我们被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但“我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位于‘创业二代’”。
由此让人想起另一件事。前不久,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曾出现一句引发热议的高考励志语:“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围观”此句标语的背后,虽然也体现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期待,但明显带有强烈的功利教育色彩,尤其是强行给“富二代”人为贴上标签,将他们打入“另册”,推向社会的对立面。
“富二代”确实有一些负面新闻,其中也有个别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炫耀财富甚至为富不仁的纨绔子弟,但这不能代表整个群体。放长眼光,富裕群体与普通群体之间绝对不能人为地给予撕裂。如果把富裕人群完全放在对立面,来挑起矛盾对立,则是大错特错,更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其实,向上之路一直是向普通人家的子弟敞开的。富家子弟也许拥有先机,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未必是最终的赢家。通过增长知识、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更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提升人生价值的通道。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好逸恶劳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兼程的前行者。许多“富二代”成为“创二代”,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财富不是罪恶的标签。拿我们泉州来说,改革开放使得泉州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泉州人以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冲劲与魄力,勇立潮头,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同时诞生了第一代创业先锋。而如今“二次创业”号角吹响,也让更多的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登上历史的舞台,执掌企业的帅印。在“二次创业”的时代大潮中,这些青年精英深深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他们并不愿躺在富贵之中享安逸,他们更渴望创出新业绩,故而自我定位为“创二代”。同时,他们传承并弘扬前辈爱拼敢赢的性格、开放兼容的胸怀、勤劳务实的作风,在磨砺中自强自立,努力甩掉在父辈绿荫下乘凉的形象,完成从“富二代”到“创二代”的华丽转身。许志华在接受央广采访时,就谈了他在进入匹克公司11年时间里,从“非典”时期在北京开着“金杯”车到处推销产品到成长为如今执掌帅印的艰苦过程。
泉州人的肝胆相照、义薄云天更令人记忆深刻。长期以来,回馈桑梓是泉商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创一代”还是如今的“创二代”,他们用责任感点亮了泉州精神,在开拓市场、发展企业的同时,或筑桥修路、造福一方,或慷慨解囊、捐资慈善,或将数十万元股票分给员工……事例不胜枚举。
泉州的两代创业者中,不乏共同致富的领头雁。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伸出双手将许多机遇奉献给社会。他们组织规模生产,解决就业问题;创造国家利税,解决民生问题。“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先富起来的他们把创业经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历史证明,企业精英是一支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财富不是善恶的分水岭。社会转型期更需要平常心和理性态度,需要包容和友善,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不随意给某些人群贴上标签,如果能客观地分析看待他们,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我们的社会,将多一分和谐,少一分冲突,多一分关爱,少一分仇视。我们的未来,也就会更加平坦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