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字形古厝气势颇为恢宏,中间的主楼配有哨岗和瞭望窗口。
古厝内装饰精美的窗户

主楼内部已破败不堪,后人期待得到修缮。

两扇木门十分结实厚重,推开它还需费不少力气
本报讯(记者张晓明实习生林婧雯/文林劲峰/图)光滑的石墙,没有一点缝隙;楼有三层,四角向外伸出四个哨岗,设有射击孔,每面墙上各有三个外宽内窄的瞭望窗口。这是位于泉港前黄镇涂楼村的一座已有271年历史的石楼。楼内构房36间,楼外环屋72间,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象,因建筑宏伟,闻名乡里,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当地人都称其为土楼。
独特
楼体石结构却称是“土楼”
土楼是什么?圆形的土堡,方形的土堡。据了解,目前泉州有大小土楼近200座,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而泉港前黄的这座土楼尤其奇特,它是石头结构。带着好奇,近日,记者一行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中来到一个叫涂楼的村庄。
踏进村口石门门槛,是一个宽敞的长方形砖埕,一排平房镶嵌红色清水砖,硬山式屋顶披着粼粼的屋瓦,这是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连着越过几个砖埕,抬头望去,土楼出现在眼前。大楼原为石构,为何称为“土楼”,说法不一。有的说当时大楼叫“定楼”,随着年长月久,大楼的糯米灰混凝土逐渐变黑,类似土壁;有的说建大楼时没有搭架,用土逐层垫高而筑,故称“土楼”。
破败
墙壁多倒塌屋顶无踪影
大门紧闭,从门缝望进去,屋顶早已坍塌,阳光毫无遮挡地从那里穿透进来,里面已是杂草丛生,一派荒芜。一位70岁的老者走过来打开厚重的木门,他说他叫黄炳瑜,是石楼的后人。踏进门去,一切几乎荡然无存,只剩一些石柱和石梁,头上面是方形的天空。石楼内部的墙壁多数倒塌,主楼的屋盖早已不翼而飞,人站在楼中间,被四周高高的围墙包围着,仿佛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不过站在楼内,倒可看清楚楼的内部结构。主楼的长宽各20.8米,高有10.8米,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楼阁,共108间正辅房间,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
黄炳瑜介绍,以前里面是木楼,每个房间四角木柱上下相连;三楼紧贴墙壁处是一个环形走廊,俗称跑马道,他小时候还在上面玩,站在瞭望窗口那里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楼前的牌坊、精雕的窗花依然可见石楼昔日辉煌,只是外壁发黄的条石、楼檐上1米多高的野草,提醒着我们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显破败之象。
期待
尽快修缮重现风光
黄素石楼墙厚1.4米,三楼最窄处至少0.73米。尤其那个拱形石门,作为整座石楼的唯一入口,用坚硬的桧木做门板,而且内外两重,中间又有一个大铁闸,如此严密的防御措施在当时实属罕见。200多年过去了,当年热闹的石楼,如今几乎人去楼空。一把大锁锁住石楼的大门,大楼外的厢房还有一些老人守在这里,记者走访时恰巧碰到几名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
84岁的黄阿婆住在石楼前的厢房里70多年了。子女都在附近安了新家,想把她接去享清福,但她不愿离开这老房子,阿婆不善言语,但是从她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石楼特殊的感情。黄炳瑜告诉记者,阿婆十几岁时随嫁入黄家的母亲入住石楼,她自己嫁人后,也与老伴一直生活于此。
“黄素石楼是石构建筑的民居,呈方形四合院式楼房,十分特殊。”黄炳瑜感慨地说,希望该处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尽快修缮,重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