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做活很讲究,一针一线都不马虎
海都闽南网讯 “阿姨啊,这件裳(闽南语里衣服的意思)补下,几点来拿啊?”
眼前这位阿姨,头发略微花白,身着一件玫瑰色小棉袄,手臂上的袖套很有“工作范儿”。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和衣服,把老花镜往下退了退,抬眼瞄下正在问话的年轻人,伸手接过衣服,轻轻揉搓了两下,“嗯,这衣服用的是好料子,大部分是羊毛,只加了一点腈纶。要用原线才能补。”
年轻人很是惊讶,“哇!您摸一下就能知道这是什么质地,太厉害了!”旁边一位来取衣服的小伙子凑上来说,“这阿姨也算是泉州的‘驰名商标’了,很多人知道她呢。”
阿姨姓林,在泉州市区中山南路的骑楼下补衣服逾20年。小摊连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却接待了无数的厝边客、外地客和番客。
手艺娴熟精巧 衣服补完无痕迹
林阿姨补衣服,有的一手好绝活。被勾破的毛衣,被烫破的皮衣,各种状况的“伤口”,她都能完美将其抚平或隐藏起来。这天下午,阿姨补的毛衣,破洞有硬币大。为让缝补的地方尽量不明显,阿姨先把衣服翻到反面,摸索寻找多余的毛线做原线。接着,取出钩针和缝衣针,挑出刚才圈定的目标。
被阿姨缝补完的衣服,再想找出原来的破洞,还真是不容易。遇上些实在不易缝补成原样的破洞,阿姨则用“设计”来弥补,一朵小花,或是贴补上一些不同形状的布料,反而使衣服更具美感。
来找阿姨补过衣服的,几乎人人都被她的手艺所折服。有好奇的年轻人忍不住问:“阿姨啊,你的手艺是哪里学来的?”阿姨哈哈一笑:“以前也没有这种专门的老师,都是自己到处学的。人啊,就是这样,自己有兴趣,就会多去研究。我记性好,喜欢做手艺,看过一般不会忘。”
20多年前,阿姨的母亲在泮宫口附近帮人照看停车场,为互相有个照应,阿姨便在附近的骑楼下摆了补衣服的小摊。没有店面、没有招牌、冬天冷,夏天热,连附近店面的商家也不知换过了多少拨,但小摊就靠着阿姨精巧的手艺和口碑,维持到现在。阿姨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把衣服补得漂亮,顾客自己就会找上门。
摊儿小名气大 客人遍布海内外
多年来阿姨的名气已经“享誉海内外”。每天,阿姨的小摊都会接到从四面八方送来的衣服。晋江、惠安的那都不算远,香港、美国送来的也都不稀奇。有的是托人带来的,有的则是从外地寄快递过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各种肤色的客人,阿姨都接待过。一句外语都不用说,阿姨只管服务到位,把该补的地方都补好。七年前,一位五十多岁的马来西亚华人,经人介绍,找到了阿姨的小摊补裤子。补好后,他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在马来西亚,没人有这样的手艺!”
如果外国客人们掏出外国纸币,阿姨就自行选择再找回零钞。有的客人对缝补效果非常满意,主动多支付一些,都被阿姨拒绝了。“都是一样的客人,没道理要多收外国人的。”
在阿姨的板凳旁,除了亟待修补的衣服,还有好几个黑色大麻袋,装着已经补好的衣服。阿姨说,有时客人忘了来取衣服,她只好每天都把这些衣服从家里带出来,不管多少都要背来。就算是那些被主人已遗忘好几年的旧衣服,阿姨也不肯处理掉,“肯定不行,收了钱就要保管好衣服。”
说到这里,阿姨感慨说,日本客人往往非常准时,“说好几点来取衣服就是几点,一分钟都不会迟到。” (本网记者 吴佳弘 黄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