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能源助推节能减排(聂建江摄)

苏朝晖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黄水桥泉州市LE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林文须泉州豪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可谓是光伏领域的多事之秋:美国商务部3月20日公布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反倾销关税的初裁预计在5月中旬产生;此前的2月份,13家中国LED企业出现在“美国337调查”名单中。而从内部来看,产能过剩论、企业倒闭潮等消息笼罩着整个产业。这无疑给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泉州光伏企业带来了更多挑战。
挑战——新兴产业被“重点保护”
主持人:我国光伏领域产品接连遭受来自美国方面的调查,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苏朝晖:美国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初裁结果比我们预料的要好一些,对企业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双反”大棒落下透露的信号却是危险的。当前贸易保护的着力方向出现了新变化,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都在掀起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赛。当前光伏领域的遭遇,可能只是美国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开始。
应对——寻找替代市场“绕道走”
主持人:企业该如何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
苏朝晖:只要有出口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但这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国外市场,我们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去应对。比如,此次美国“双反”,其反补贴初裁结果中就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如果电池片来自于第三地但加工组件的地点位于中国,那么美方将免征反补贴税。所以我们企业的产品可以放在第三地来生产。另外,可以直接考虑在美建厂。
林文须:全球市场很大,除了欧美外,还可以开辟新的替代市场,包括日本、中东等区域都有机会。比如,日本将于7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法》,届时日本将按照规定的价格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水力、地热及生物质等5种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力。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也将逐渐启动。此外,我国光伏产业对外依赖性太强,包括泉州也一样,90%的光伏产品都用于出口,这使得国外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企业发展。未来,启动内需市场是关键。
分析——强化内功打开国内市场
主持人:尽管内需市场被大家一致看好,但是在其并未完全打开之前,产能过剩问题、同质化竞争就已经困扰着整个光伏产业,洗牌看起来已经无法避免。如何让企业在这个行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林文须:其实光伏产业的细分市场仍有投资机会。泉州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很多企业也是从传统产业进军光伏企业的,可以考虑将小产品做精做细,或结合以往的产业优势开发新品,并从中找到市场。
黄水桥:要生存下去,关键是要生产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行业的不断扩大,从今年年初至今,LED光源的价格又下降了约1/3,这为LED产品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很好的价格竞争力。而从近一两年的行业洗牌的原因来看,除了市场的原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核心技术人员。作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接下来,企业可加强与高校的对接,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
反思——高新产业不能再走老路
主持人:无论是光电还是光伏太阳能,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多数企业充当“加工者”赚取微薄的利润,而大量出口到国外反而遭遇贸易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文须:去年之前,光伏产业还笼罩在各种光环之下,受到资本与各地政府的倍加宠爱。有关数据显示,至今中国已涌现出100多个光伏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如果市场产销两旺,这应该值得骄傲,但情况恰恰相反,我国光伏产业已不再是“香饽饽”,“双反”调查的“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的“内患”交织在一起,产业迅速进入“寒冬”。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注意前期规划,如果缺乏核心技术而粗放式地一哄而上,只会得不偿失。
黄水桥:和光伏太阳能一样,目前光电领域也有类似的问题。懂LED的,不懂LED的、投机的……各路人马前呼后拥地杀了进来,大把大把地往里砸钱。买技术、打价格战成为某些企业的无奈之举,很容易引来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大量投资始终徘徊在低水平建设阶段,产能出现严重结构性过剩。由于科技含量、品牌附加值偏低,又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议价能力几乎为零。新产业不能走老路,高新产业应当以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
记者手记:
没有夕阳产业
只有夕阳技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光伏产业目前正处于行业发展的低谷。外需受压、内需不振导致产品销路无门,在贸易保护大旗面前,种种弊端暴露无遗,一场残酷的市场淘汰在所难免。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此次危机的积极一面,因为行业的低谷往往可以倒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现在的状况是虽然低端产品过剩,但高端产品却依然稀缺。比如,国内少数能够开发彩色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因为产品满足了美观与环保双重需求,订单源源不断,这对大多数国内光伏企业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一生死大考面前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