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有利条件。”2日,在泉企“二次创业”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温家宝总理到我市走访企业,与企业家座谈。针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内需不足、企业出口成本上升等现状,温总理指出,要重点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培育自主品牌、扩大服务产品出口。
为此,本报特推出一组专题报道,总结报道泉州民企在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自主品牌出口等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
本报讯(记者晏琴)近日,在石狮做羊毛衫生意的陈总忙得团团转,不时有客户打电话来订货。毛衫的销售旺季一般在下半年,每到春节后销售就会逐渐进入“冬眠期”,然而,去年积极开拓南半球市场的陈总却有了惊喜的发现:订单在淡季一点也不“淡”。
事实上,利用南北半球凉热不同,巧用“季节差”赢得商机,正在泉州鞋服企业中流行开来。
反季节订单互补欧美市场
“去年10月,我们就在澳大利亚设立了一个点,到目前已经发过去上万件毛衫。”陈总表示,南半球市场,与同处于北半球的日本、美国、欧洲季节正好相反,因此,在服装生产的淡、旺季可以互补,可用南半球的反季节订单填补北半球市场的服装淡季。
“此外,澳大利亚气候温润,特别是悉尼,没有寒冬和盛夏,常年气温在10℃至25℃(现在偶有30℃),对针织服装的需求量也较大。”陈总表示,他还将跟着市场需求生产不同款式、厚薄的羊毛衫。
而看中南北半球反季节销售优势的并非陈总一人,南美地区就早已成为石狮、晋江等纺织服装的重要目标市场。早在2010年,晋江华宇织造就做出了加大拓展南美市场的计划,客户不断增加的同时,出口的货柜数量也随之翻番。
冬装利润高出一两成
据了解,服装行业奋战“冬三月”是惯例,这也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3个月,并且冬装利润比夏装高出10%—20%,如果没在“冬三月”赚到钱,来年的生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刚刚过去的冬季无疑令不少企业大伤脑筋。去年11月份,由于气温一直偏高,冬季鞋服的销售到了11月中旬还没有全面启动,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大量的冬季鞋服出现积压。到今年1月下旬,气温下降,但是错过了销售的黄金时期,不少经销商只好将冬季鞋服打折出售,利润受到不小的冲击。
而掘金南半球,则让企业抓住了另一个高额利润期的尾巴。“南半球气候比北半球差两个季节,这也就意味着其服装款式的流行比北半球晚半年,泉州服装出口在流行趋势方面不仅占有一定的时间优势,而且能拉长高利润产品的上市时间。”石狮一服装贸易公司负责人直言,冬装利润最高,一件棉服在冬季可以卖到上千元。而一般6月底,部分服装企业开始进入了生产淡季,6—9月又恰好是南半球的冬季,因此,可以利用闲置的生产线生产棉服,输往南半球市场。
缩短生产周期是关键
不过,记者从一些服装企业了解到,他们大多采用的是“订货制模式”,因此服装行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反季节生产特点,比如欧洲客户的羽绒服、棉服订单通常在11月份左右就需要全部交货。“这就意味着,企业利用闲置生产线为南半球供货的时间有限。另外,从产品设计到面辅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到最后完成成品,不少企业往往需要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前述贸易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前期准备,或者缩短生产周期。
从减少风险、适应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方面考虑,显然后者更具优势。事实上,南半球市场,如澳大利亚服装纺织品进口商在选择海外供货商时,他们除了关注价格和质量外,对货期、最低订货量等问题也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