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龄年华、大学生、独生女……面对这么美好的生活,黄某却选择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到惋惜。人们不禁反思,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时,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注意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关注一】孩子为何走极端
缺乏挫折教育。北京东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协会常务理事、心理专家张秀云认为,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变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受不得任何打击。”她认为,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排解,反而容易走极端。
缺乏倾诉。孩子缺乏倾诉,心理压抑得不到缓解,也是造成走极端的原因。“目前心理机构不健全,做心理辅导的专家太少了。”张秀云说,人的情感需要宣泄,如果一直闷着,就会钻牛角尖。“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找亲人或者朋友聊,把一些事情说出来就好了。”
缺失责任、生命教育。“现在有很多孩子很自私,只顾自己的感受,不够担当。”张秀云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家长培养一个孩子成长不容易,不管遇到什么事,轻生都是不应该的。学校、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责任教育、生命教育。
【关注二】家校如何教育
家庭教育:重在培养责任心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孩子都很疼爱。”泉州师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邓岳敏说,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要更理性,孩子其实不缺乏爱,缺乏的是严而有格的爱,不能让孩子觉得爱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当其他人无法像亲人一样围着孩子转时,他们才不会有心理落差。
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务,从培养家庭责任开始培养责任心是家庭教育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责任心包括对自己、家庭、社会、环境、集体的责任,从教孩子学会承担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开始,培养更深层次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过分关注成才,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邓岳敏表示,并不一定学习好、工作好才是有出息,内心幸福才是人生最终的追求。
学校教育:开展生命教育
在学校教育方面,专家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淡化,要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中学生、大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很多,学校方面不一定认同,但应该要理解学生。
此外,开展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是一项更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责任教育,都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而要用实践来让学生明白生命很可贵,活着真好。让他们明白,人生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心态仍然应该乐观向上,要敢于担当,负起责任。
【关注三】怎样排解压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有心事的时候,要学会自我排解。“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向别人倾诉,一些不愿意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就好了。”邓岳敏说,同辈人之间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感受,当你知道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曾遇到时,所碰到的事也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其次,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面对湖水或者一些空旷的地方高吼,或者可以做一些例如打沙包之类的运动,哭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
“还要学会自我解嘲,具有新时代的阿Q精神。”邓岳敏认为,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进行一些自我调侃,对自己开玩笑,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释怀。如果以上的方法都没有效果,就应该要寻找专业的帮助了。“可以向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帮助,老师和父母也是很好的选择对象。”父母其实是最安全的避风港。自己本身要意识到有多种途径可以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