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老街古巷那难舍的情怀 捡拾被光阴掠走的记忆

来源:闽南网 2014-07-29 07:53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摘要]老街巷承载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深酿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人文物语  

  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性,依然刻在每一个泉州人的骨子里。比如西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很多临街店铺还在使用那些木制的连排老门板;杂货铺店,老板娘手里摆弄着的还是脱了漆的旧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钱;而无论是用来盛面线糊,还是装几个春饼、煎包,端在顾客面前的,都还是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薄薄的搪瓷碗。住在古巷老街里的人们,始终以他们最习惯的生活方式,纪念这里的一切。

一个小朋友从道才巷活泼地跑过

一个小朋友从道才巷活泼地跑过

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

——舒婷,50后

  40多年前,舒婷第一次踏进西街旧馆驿的石板路,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是如何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里穿梭:跨过盈尺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着硬条凳,喝手制新茶。家的味道弥漫在这些被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上;写在微微发黄的字画里;刻在龟裂的方砖间;绘在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上,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15年前,感慨于父亲的去世,舒婷和丈夫带着16岁的儿子再次返回老家泉州,履行一种类似成人礼的仪式。那几天,她和大多数泉州人一样,听南音、逛梨园,尝大排档的牛肉小吃,吃东街肉粽、面线糊,帮丈夫试穿“七匹狼”西装,给孩子物色“匹克”旅游鞋。

  回去后,她写了这篇《籍贯在泉州》的散文。1300多字的文章末尾,她这样说自己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

——龚书涵,40后

  旧馆驿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这里曾经是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所,巷内大宅里曾走出过诸多贤达。舒婷(原名龚佩瑜)就是从其中著名的“旧馆驿龚”走出来的。

  旧馆驿24~26号,是龚家大宅。三开间的龚氏古厝曾有三块“文魁”匾高悬,屋主龚维琨曾是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咸丰壬子科乡试举人,他的两个儿子丕铖、丕翘皆通经学,继承父业,后人则多以教书为业,成为泉州城里有名的书香门第。

  这些年,龚家人大多都搬离西街,龚宅当年的味道渐少。房子租给了外地人,整个祖厝和一旁的房屋,被一扇铁门硬生生地隔开来。饶是如此,祖宅始终还是龚家人感情的维系。65岁的龚书涵(舒婷的堂哥),打记事起就住在象峰巷。他还记得,前年春节,舒婷以及厦门其他的龚家人一行40多人来到祖宅,其中七成人他都是第一次见,但坐在祖宅里,说着祖宅当年的趣事,大家一点都不生分。

  龚书涵说,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他拿自己父母举例道,虽然他们早年就已搬到外地去住,但母亲当年临盆的时候,还是“执著”地回到祖宅里生下了他。

就是想要记录这一份存在

——陈敬聪,50后

陈敬聪走访了333条古街巷

陈敬聪走访了333条古街巷

  龚书涵描述的这份“执著”,是所有泉州人的“通病”。这些年,陆续有年轻人从老街巷搬了出去,但每逢一些传统习俗时节,他们依然会回到老宅去“履行义务”。西街片区,斑驳老旧的古厝大门上,总能看到崭新的“喜”字贴出来。

  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去纪念自己身边的老街巷。去年3月起,泉州政协委员陈敬聪,从西街孟衙埕巷出发,花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片神奇的土地,拍下古城老街巷的身影。本月底,他的《泉州老街巷》画册即将正式出版。泉州市地名办评价,他走过的333条老街巷,构成了泉州老街巷的最完整资料。

  333条巷子,寻觅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为了拍到一张好的照片,能如实反映街巷故事的照片,陈敬聪需要跑上好几趟。他说,自己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要记录这一份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他想记录下这些街巷的现状,勾起后人对它的记忆。

  比如,明代,朝廷曾在泉州设织染局,地点设在东街门楼巷,这也是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的有力佐证之一。但1937年后,街巷里早没了“门楼巷”这三个字。他担心,再过几年,年轻人会忘记这段历史。

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

——黄强,80后

  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老街巷。这些年,还陆续有年轻人搬回老巷生活,搞些文创开发。2011年,住在鲤城区文化宫畔的80后男生黄强,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萌生了走街串巷的想法,决定在微博上宣传家乡的美好。

  他从家对面的祖师巷走起,花了2年多的时间,走了老城区150多条巷子,完成“刺桐百巷”的手绘地图。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乐趣:走进一条小街巷,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就随便走一走,会有“巷中巷”的惊喜等着你。

  80后泉州女孩思亚,今年3月份也开始了对老街巷的走访,并以“我的乡愁”系列,记录在新浪博客。激励她的,是电台曾播过的一句片花:想以我的双脚,走过泉州的街头巷尾。她的博客已经更新到第144篇。

  思亚的第一条巷子从连理巷走起。这是泉州的一条爱情路,历史上“连理生韩琦”的遗址,如今的痕迹只剩下巷口的一块石碑。行走中,她感慨良多:老街巷里许多民居,如今都租给了流动人口,缺少应有的保护。比如,蔡清故居,已算是西街片区中保护较好的名人故居了,但仍有脏乱杂的现象存在,她自述“常常一边写着一边流泪,一想起曾经的辉煌,再对比现在,怎能让人不心酸。”

那里藏着泉州的灵魂

——80后,思亚

《泉州老街巷》画册即将面市

《泉州老街巷》画册即将面市

  为什么要纪念这些老街老巷?思亚心里有好多个“答案”。一会儿聊聊传统文化,一会儿又说说“海丝起点”,讲到最后,思亚略显伤感地反问,你有没有发现,随着城市改造的过程,许多片区改造完,却找不到泉州的灵魂了?

  “而当你走过西街,走过城南,就会找到真正的泉州!”她说,希望等她做完这些系统的记录,以后,人们想要查找哪一条巷子,就可以直接了解那条巷子的故事。

  思亚这种纪念方式,与忙着筹备出版《泉州老街巷》画册的陈敬聪,不谋而合。作为政协委员,陈敬聪决定将他们的想法付诸更多行动。他今年准备提案建议,保留鲤城老城区的地名记忆,在一些有意义的历史街区,通过另一种形式,将这些地名有效地保留下来。

  事实上,泉州的官方,对每一次地名的命名也从来都是很尊重的。前不久,泉州刚初步敲定,东海学园内,泉州一中前道路的命名,就叫一峰路,延续当年一峰书院的历史。

  人们纪念老街巷,是对生活的尊重。时光改变了它们的颜色,却改变不了一代代人心中绵延着的情怀。

  本期参考书目:《泉州古城踏勘》、《泉州市地名录》(1982年版)、《鲤城区志》、《泉州地名略谈》(陈泗东,1972年)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龙湖三宝宴” 古村古早味 这个“五一”一
  • 十四届晋江市委常委会第152次(扩大)会议
  • 南安市领导带队赴印尼巴西 开展友好访问和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习近平就伊朗发生严重爆炸事件向伊朗总统 赵乐际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列席代表座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 王沪宁主持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