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30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 通讯员 陈劲平)近年来,泉州市坚持在“选育管用留”五字上下功夫,持续锻造高素质残疾人联络员队伍,让“春天的事业”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选”贤任能筑牢根基。针对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坚持能力导向,以胜任工作为前提,积极面向残疾人亲属或优秀社会人才选聘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要求选聘对象熟悉残疾人工作业务,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且为残疾人亲属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优秀社会人才的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努力把最合适的人才选聘到联络员岗位上,不断提升残疾人联络员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全市超过50%的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针对村(社区)残疾人联络员,则严格按照要求,明确由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村(社区)“两委”成员兼任。目前泉州市2546个村(社区)残协已实现“两委”成员兼任联络员全覆盖。
“育”智赋能提升素养。坚持以训赋能,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教育纳入泉州市残联系统干部培训规划,瞄准残疾人联络员工作需求,不定期举办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和培训班,实现培训的多轮次、全覆盖。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突出“新”“实”两方面。“新”即注重新知识、新技能培训,聚焦科技助残、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等残疾人服务新范畴和AI写作、情绪压力管理、心理沟通技巧等新能力,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外延。“实”即注重实操培训,紧紧围绕残疾人政策法规、残疾人工作业务知识等与联络员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积极推动业务科室负责人等“行家里手”上讲台,适时组织基层残联领导干部和一线优秀残疾人联络员现身说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方式上,有意识加大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比重,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探索“市县课程联动、师资资源共享”模式,先后联合安溪县、惠安县、德化县等县级残联举办专题培训班,充分整合利用市县两级培训资源,拓展培训渠道,提升培训质效。举办全市残疾人联络员知识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全省残疾人联络员知识竞赛并斩获佳绩,实现坚持“以赛提能、以赛促用”。
“管”控有力激发活力。积极推行县级残联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推动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纳入所在乡镇(街道)同类人员管理,全市近一半以上的残疾人联络员纳入乡镇(街道)规范化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残疾人联络员绩效考核工作,采取平时考核、年终考评相结合方式对联络员进行绩效考评,并强化结果运用,及时兑现奖惩,传导工作压力。对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的,由县级残联发放年终一次性奖励;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县级残联还可参照当地公务员年度嘉奖标准给予奖励;对称职以下的,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促使残疾人联络员队伍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用”其所长彰显价值。充分发挥残疾人联络员直接联系残疾人、熟悉基层工作情况等优势,大力督促引导全市残疾人联络员以常态化入户走访为基础,以精准服务为抓手,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助残闭环,在民生保障、就业帮扶、便民服务等方面彰显助残服务的桥梁纽带价值。在民生保障领域,指导联络员结合全力推进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逐户核实“一户多残”等特殊群体情况,精准落实“一户多残”家庭补贴、低保重度肢体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等残疾人基础性保障措施,做到应享尽享,切实兜紧兜牢残疾人基本民生。在就业帮扶中,积极引导联络员主动搭建政策与市场的衔接桥梁,积极推广多元就业帮扶模式,协助开展职业培训、岗位对接与入企探岗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在便民服务上,鼓励残疾人联络员积极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开展精准调研,对接理发、健康护理等日常需求,联动资源开展义剪、义诊等便民服务,努力为残疾人提供身边的暖心服务。
“留”心聚力稳定队伍。健全完善联络员岗位津贴制,残疾人联络员津(补)贴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乡镇(街道)联络员津贴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发。2017年起泉州市对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补助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保障岗位津贴制落实到位。同时,各县(市、区)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推动津贴待遇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洛江区、晋江市、惠安县等地的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每月应发津贴可达4000元以上。强化保障性待遇,大力推动为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办理“五险一金”,全市已有5个县(市、区)为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办理“五险一金”、4个县(市、区)办理“五险”、1个办理“三险”,有效缓解乡镇(街道)残疾人联络员的“后顾之忧”。村(社区)残疾人联络员则根据其承接工作情况,每人每月发放最高200元的工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