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 星期三 杭州天气
科学任务:识别微表情

第一次见到测谎仪,孩子们难掩兴奋,纷纷争当测试者
你知道吗,人们在回忆时,眼珠都会不自觉地往左上角瞟。浙大心理学老师董一胜告诉小记者,当人们被问到“昨晚8点干吗去了”时,他们普遍会做出这一动作。这里是浙大的心理实验室,董老师一开场就传授起辨识人们心理的小诀窍:一边说话,一边不经意地摸鼻子,可能是他在撒谎呢!
课堂上,董老师展示了许多人的面部照片,他说,人类有七种基本情绪,带来七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快乐、惊讶和轻蔑。又因为程度的不同,相同情绪有一系列类似的面部表情。如何在上百个脸谱中,辨析相差甚微的人类情绪?董老师让孩子们操作“微表情训练系统”,看着同一张照片,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执己见,有人说这是愤怒,有人说更像恐惧,一时争辩不下。
科学任务:测谎实验
你见过测谎仪吗?它的准确译名叫“多道生理记录仪”。实验室里一台计算机连接着一排长约70厘米的“盒子”,“盒子”上有许多接口,连着红色、黑色许多线路,这就是“测谎仪”了。董老师说,测谎仪的原理是实时测定人的生理变化,从而推测其是否在说谎。为了见识测谎仪的“魔力”,小记者们亲身上场体验。福州小记者李林洋得到了这个机会,他的上半身被绑上绷带,测试呼吸,食指和脉搏分别通过线路连上测谎仪。
实验开始:董老师先后播放舒缓、紧张、恐怖、欢快的四首乐曲,让测试者李林洋闭上眼睛听。随着曲风变化,显示屏上四条分别代表他的激电、心率、血压和呼吸变化的线条波动起来,“激电”的起伏明显。
为了测谎,孩子们轮番向李林洋提问,“你是不是从福州来?”“你有说过谎吗?”……李林洋据实回答“是”或“否”,他的“激电”指标都挺稳定,证明并无撒谎。
实验结束后,董老师特别提醒大家,其实测谎仪只能反映受测者的情绪变化,还不能作为判断说谎的绝对证据。要知道人们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情绪紧张未必是因为说谎,比如男性和心仪的女孩说话,可能说的都是实话,但指标却升高了,这是因为他很紧张。
成长笔记

在浙大与小记者们日夜陪伴的每一天,我会留意孩子们的成长。
初来时,孩子们携带的零食吸引了蟑螂的注意力,一时纷纷出巢。女孩们害怕这种生物,宿舍里不时传来惊声尖叫。谁知三两天后,孩子们竟自己想出了对付蟑螂的办法,前日一早,泉州小记者黄一如、周沁非很兴奋地告诉我,宿舍里大家发明了对付蟑螂的办法:把肥皂水、花露水等各种液体混合,加入开水,可以轻松灭虫。
结交新朋友、融入大团队,孩子们渐渐克服想家的情绪。泉州的李昕昱刚开始夜里总睡不好,会向老师倾诉。现在她白天和泉州小记者吴烨珊结伴,一起吃饭、上课;到了晚上,和漳州小记者朱纭一起睡下铺,彼此照料,渐渐的,她的笑容一日比一日多了起来。
前天恰好是漳州小记者李吴雨聪的10周岁生日。老师端出生日蛋糕,邀请雨聪和小伙伴们一同吹蜡烛、吃蛋糕,雨聪心里甜甜的,小伙伴们也为能分享到一块小蛋糕而开心。李吴雨聪说,在这里他收获了第一次夏令营的体验,也是第一次独自离开父母出省,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会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