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档案馆收藏的侨批,记载南洋华侨与国内亲人通联的历史
海都报从2007年12月29日“王顺兴信局的百年苦旅”开始,持续推出闽南侨批系列报道
欢喜船入港,透早就起航。
悲伤来相送,送君出洋人。
眼睛看海水,我君船要开。
相对流目屎,何时君返归?
我君到番邦,批信常寄来。
日夜心焦烦,月缺何时圆?
闽南网6月20日讯 侨批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一曲古老的泉州过番歌把家人渴望海外亲人来批的心情唱得百转千回。如今,这深情的过番歌不仅还在闽南传唱,而且也将成为世界人民美丽的历史记忆。
昨天,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昨天下午,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通过这项决定。这是继2010年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2012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之后,侨批档案再次取得的荣誉,也是福建首个入选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申报优势
泉州三千多封侨批实物
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集邮学术委员、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表示,闽粤侨乡与海外华人社会都是侨批的发源地,因此侨批档案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而在福建,侨批为闽南地区所特有。
福建现存的侨批档案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福建省调查到的侨批实物有3万多件。泉州地区对侨批的研究大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比其他地区研究较深入。
据悉,目前,泉州市档案局已收藏三千多封侨批实物,电子扫描件30991件,建立起三万多条的侨批专题目录数据库,是福建收藏侨批档案最多的公共机构。泉州市档案局现存最早的侨批,可以追溯到1907年,是一名远在菲律宾的华侨,寄给南安诗山石古林家人的信。
黄清海指出,侨批属于民间草根文献,常以家庭为单位连续书写,真实记录了福建侨乡及海外侨居地基层人民的生活实况,对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都有所帮助,堪称“百科全书”。
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林少川认为,这次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意义特别重大,它能成功入选,是由闽南侨批的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的特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申报历程
政协委员五度提案申报历时六年之久
侨批成功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离不开泉州市政府、档案局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齐心协力和持久的努力,整个申遗过程历经福建省政协委员五度提案,历时六年之久。林少川是推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从2008年起,他连续五年在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进程。
2007年底,林少川受邀参观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侨批文化馆,该馆是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收藏有侨批实物、影像资料等近10万封(件)。当时林少川心想,“闽南地区的侨批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从史料实物等方面都可与潮汕地区媲美,为什么我们不能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于是,2008年1月18日,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林少川联合陈小钢、陈庆元等5名泉州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闽南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建议》。提案建议由省政府出面,牵头组织将“闽南侨批”文化的抢救研究纳入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工程,拨付专项资金加以扶持;组织专家学者、相关部门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闽南侨批文化,并将它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2009年1月,林少川再次在省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这一年,闽南侨批申遗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
2009年年初,泉州市档案局开始对侨批实物及侨批史料进行征集、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同年,泉州市政府还专门拨款用于侨批实物征集收购及申报支持工作。闽南侨批申遗逐步步入快车道,并于同年6月向国家档案局上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所有材料。2010年2月,侨批档案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省首个入选的档案文献。
2012年5月传来捷报:侨批档案入选亚太记忆,并继续冲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关键词:今后工作
闽粤联手研究共著《中国侨批史》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海外顾问、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专家、独立学者柯木林建议,应继续普及与提高侨批的研究水平。比如设立“中国侨批馆”作为中心机构,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可在这方面合作,与民间收藏家商议,复制侨批珍品作为馆藏。
同时,由于侨批的内容庞大而复杂,跨越地域广袤,目前又尚未系统地整理,在现阶段只能作为研究者的佐料。柯木林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对侨批档案作分类整理,汇总出版。闽粤两地学者可利用现成资料,联合著述《中国侨批史》。此外,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必须“走出去”,走出国门与海外学府、研究机构、宗乡社团联系,进行回批的收集工作。
本网推动
推动保护百年王顺兴信局
联手多部门重现百年侨批史
2007年12月27日,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9号,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奇园,外观奇特的船楼,众多雕花精致的旧水缸、石碑、敲银台,一切静悄悄的,历经数十年的沉寂,泉州创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王顺兴信局遗址,仍一如既往地等待着重生的希望。
12月28日,苏建初、陈如榕、李泰山、吴宝国、李楚滋等邮政界老专家,找到本报帮忙,希望把信局遗址保护问题,传达到泉州两会。在此后短短的12天时间里,本报记者先后三次到王顺兴信局“寻宝”。最浩荡的第三次“寻宝”,是2008年1月4日。本报邀请了包括文物主管部门等单位在内的12位文史、建筑专家及人大代表来到信局遗址探宝,尘封百年的信局邮戳、侨批封等重要遗物,一个个显现出来。本报随即推出了《王顺兴信局的百年苦旅》、《百年侨批史重现荧屏》、《闽南侨批史百年重生》等系列报道,同时联手福建电视台和泉州读者拍摄百年信局的相关纪录片。
在本网推动下,泉州市文化局、文物局、鲤城区文体局十分关注遗址的保护工作。至2013年1月7日,在本报的推动下,人大代表丁丙提交百年信局相关保护建议,短短12天时间里,百年信局的天空,云散日出。
也正是从2007年起,林少川连续五年在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语录——
李亦园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泉州籍著名人类学家
闽南侨批保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书信风貌,书法艺术和优美辞章的完美结合于其中,见证了闽南侨乡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是反映区域经济文化形态变迁的重要文献;闽南侨批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中外交通、邮政、金融、贸易等领域,是研究这些领域的原始素材。同时,反映了中国移民的目的及其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经济推动作用,对于考察当今国际移民的影响、导向、政策均有积极的意义。
陈志明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侨批不仅在信件的传递和资金的运送方面贡献良多,在海外华人与故乡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起到纽带作用。因此,侨批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持、亲属之间的联络有种决定性的作用。
时至今日,这种方式早就时过境迁,但是它的历史和曾经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时日的增加而丝毫减少,抑或失去意义。恰恰相反,它们的史料价值,它们对于海外华人在外拼搏的历史记载,意义非凡。
柯木林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海外顾问、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专家、独立学者
侨批以一种风格独特的“银信”方式,填补了官方档案中对基层史料记录的某些空白片段,是研究近百年中国社会史的珍贵文献。伴随侨批研究而衍生出来的诸多课题,如其运作方式、传递线路、汇兑民信等,足以窥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图景,以及基层人民的生活。这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独一无二,值得铭记与研究。(本网记者 陈冷冷 吴月芳 吴佳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