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石桥——洛阳桥
在洛江区万安街道洛阳江口,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洛阳桥,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
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泉州洛阳桥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何许人也?
蔡襄: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中国十大“三绝碑”之一——《万安桥记》碑刻
在北宋时,为纪念蔡襄的功劳建造“蔡忠惠公祠”,即蔡襄祠。祠堂大厅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文不仅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三绝”,是中国十大“三绝碑”之一。
《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
碑文曰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辛末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嘘自己的功劳。此碑文是他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 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 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蔡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
蔡襄作品
蔡襄《入春帖》 105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其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其有了新的美学价值,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洛江: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区
蔡襄祠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的洛阳桥边,洛江区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以蔡襄文化为载体来编写教材、开展系列书法教育活动和赛事,把课堂教学与书写实践结合起来,使洛江各小学校园内翰墨飘香,硕果满园!洛江成为福建省第二个、泉州市首个获的“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区”的县市区,洛江区实小及万安、河市、马甲中心小学4所学校获评“全国书法教育示范校”……不止于眼前的成绩,洛江在书法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
下阶段,洛江区将争取把书法教育做成洛江区的品牌,计划将书法教育与旅游、当地的蔡襄和洛阳古桥等元素整合到一起,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让书法教育在各个学校中铺开,将“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区”的功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