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鲤城区西街上,一座始建于1911年的古厝——林家大院,静静伫立于闹市之中,见证着百年时光流转。这里曾走出原中国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等杰出人物,却因业主长期远居外地而一度荒废。

如今,这座古厝以“修葺+养护”的创新模式重获新生,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文商旅融合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泉州古厝活化利用的生动范本。

2017年,当新业主曾金治正式接手林家大院时,古厝内景象令人痛心:院落里杂草、青苔随处可见,房屋结构严重破损,木构腐朽,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将其摧垮。“几乎快要倒塌了,”曾金治回忆道,“但这样一座有故事的老宅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加上我本身对古建筑也很有感情,最终决定接手修复。”


修复之路充满挑战。面对残破的老宅,曾金治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秉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理念,开启了长达三年的保护性修复之旅。由于老宅留存物件稀少,部分建筑构件缺失,她便奔走于晋江五店市、南安市等地,搜罗石雕、木雕等建筑材料,并专门赴惠安请来经验丰富的古建老师傅,从屋顶到地板,从房梁到屋内,对整座建筑进行了系统性修复。


从2017年接手到2020年初步完工,这座近千平方米的三进宅院,不仅延续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印记也得以保留。大门处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柱础石上的伊斯兰纹饰、“林家大院”的旧名与林家祖传家训等都被完整保存。“古厝是历史和精神的承载体,只有这些保存下来才能赋予古厝更强大的生命力。”曾金治告诉记者。


修复完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古厝持续“活下去”才是关键。依托其三进院落格局,曾金治将公共区域开辟为文化展示空间,深入梳理展示林家的家风故事,并常态化开展南音、木偶戏等非遗表演,让游客在享受古城慢生活的同时,真正住进古厝、读懂古厝。这种活化模式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文化体验、消费服务有机结合,使林家大院不仅成为热门的“打卡点”,更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温度、能留客的文化展示平台。

“虽然整体修复已经完成,但我还是经常观察它,哪里需要修补就赶紧调整,这是一种持续的呵护。”曾金治表示,“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来到古城的人亲眼看看,我们闽南古厝有多美,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海丝文化元素。”如今,这座百年古厝静立于西街一隅,以整洁而庄重的姿态,向八方游客展示着闽南建筑的隽永气质,也彰显着海丝泉州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