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的西街西段,有一处贤相里,包括甘棠巷、五塔巷周边,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告老还乡后,在五塔巷置地建宅。明朝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廷机爱民的崇敬,取周朝召伯爱民的故事相比,题写“贤相里”匾额,召伯曾于甘棠树下公正审理案件,“贤相里”因此也称为“甘棠里”,五塔巷旁的巷子被称“甘棠巷”。
甘棠巷 (实习生王怡静 摄)
李廷机(1541-1616),字尔张,号九我,历代泉州人尊称为“李相国”,鲤城区新门外浮桥人,旧宅在笋江石塔山侧,晚年迁于郡城西五塔巷。
泉州府文庙李文节祠,古时这里是用来奉祀李廷机的专祠。(实习生雷令闻 摄)
隆庆(1567—1572年)初,李廷机以学业优异被泉州府学选为贡生入太学深造,隆庆四年(1570年)应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第一(解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廷机会试第1名(会元),殿试第2名(榜眼)。万历卅五年(1607年)五月,李廷机入阁,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李廷机为官清廉,明史对他有“遇事有执,尤廉洁”的褒扬。万历皇帝不理朝政,李廷机没办法做事而称病乞休,拒不上朝,居京郊破庙。内阁同僚叶向高向万历帝报告,万历帝无奈,只得加李廷机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致仕(辞官退休)回到泉州后,倡修泉州府文庙。生活俭朴,却将积蓄在安溪购置五百亩“义田”,以其租谷收入赡养“屡贫不能朝夕食”的族人。而他去世的时候,棺木还是时任泉州知府的门生蔡善继为之购置。
李廷机像
李廷机曾说:“当官三事,曰:清、慎、勤,而清居首。”他身体力行,为政极为清廉,以廉、正、勤、俭俱全著称于世,事迹载入《明史》。
在民间传说中,李廷机荣归故里后,皇帝钦赐他在家乡建造一座府第。圣旨上说让他骑马扬鞭3次,以所及之地为府第建造范围。如果李廷机正常加鞭3次,就可以建一座宽敞的府第,附近有百姓开始担心自家田地被圈在其内。
接旨后,想到如果遵旨占地,一定会苦了周边百姓,自己年幼家贫,很清楚土地对穷人家的重要性,如今虽然是奉旨行事,但这样自己于心何忍。如果不遵旨行事,则有欺君之罪,因此陷入两难,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终于拿定了主意。
李廷机告老返乡在西街五塔巷建府第,府第已不存,遗址位于今西街五塔巷48号。
李廷机来到西街,拐进五塔巷,在一片空旷的地面,轻轻抽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在这范围内建了个小府第居住,这样既不违圣意,也不祸害百姓。百姓们纷纷赞扬李相国爱民深情,李府所在地也被乡人称为“贤相里”,这段佳话在泉州民间流传至今。
在朝为官时,由于厌倦了朝廷斗争,李廷机称病乞休,拒不上朝,在家待命,迟迟不见皇帝批准。传说李廷机将家人遣送回泉州,夫妻二人搬到京郊荒凉破败的古庙,过了5年贫寒生活,坚持写了123封辞呈,结果,皇帝的回复没等到,反倒得了个“庙祝阁老”的绰号。除夕,夫人问“明天新正,粮尽钱空,怎么招待亲友?”李廷机赋打油诗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老妻问我明朝事,叉手后园看梅花。
今浮桥街道立有“李相国故里”碑。
李廷机临终,为夫人林氏留下遗嘱:把家中仅剩的40多两银子,20两去买口棺材,剩下的做丧事费用。李廷机去世后,夫人发现20两不够买一口好棺材,泉州知府蔡善继听闻后,悲痛不已,亲自送两副棺木上门,一副上等的,一副次一等的,以备师娘林氏选用。林氏再三推辞,却始终推辞不掉,不得已只取了那副次等的棺木来安葬李廷机,成就了一段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典故——“李林却枋”。
(来源:鲤城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