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8日讯 “新闻成长·爱心帮帮”夏令营第二天,小记者们的收获仍然很丰富。昨日上午,10名小记者继续给自己“充电”,向本报融合编辑部副主任王芳学新闻知识,和爱心记者陈晓婷学习如何采访困难群体;下午,营员们走进晋江致和社工事务所(下简称“致和社工”),学习如何从身边事做起,力所能及献爱心。
第二期“新闻成长·爱心帮帮”夏令营将于7月下旬开营,想当爱心小记者的,赶紧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报名吧。
学习新闻采访写作 感受爱心记者经历
昨天,本报融合编辑部副主任王芳教夏令营小记者们如何采访、写作新闻。
课刚开始,王芳就列出了6件事情,让小朋友们来判断哪些是新闻,包括:一家红豆饼小店开张、一部动画电影上映、图书馆的古籍泡水了、高中生坚持3年背残疾同学上学、司机乱停车被贴单和油价上涨。经过这两天的训练,不少小记者都能正确判断出来。
王芳说,要做好新闻,就要掌握“新、真、快、简、小、味”6个字。“新”是新鲜事,“真”是真实报道,“快”是报道要快速,“简”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小”即报道的角度要从细节着手,“味”就是各种报道都要有不同的风格和味道。随后,她还列举很多生动的新闻案例,来说明这6个字的重点。
“做记者要有正义感,还要有新闻理想,更要懂得坚持。”本报社会社区部爱心记者陈晓婷回忆,2008年,正在为高考冲刺的她,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经常守在电视旁看新闻。电视上,很多女记者都在地震灾区现场,她们都很有正义感,勇敢、善良,从此,她就立志要当一名有正义感的记者。
2012年进入海都报后,陈晓婷一直走在公益路上,助学、敬老、互助、帮扶等爱心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听了这些,小记者们都表示,自己也要想办法来帮助生活在困难中的人。
向社工学习得知
献爱心需细心耐心
倾听了爱心记者的从业经历后,昨日下午,10名爱心小记者带着问题走进致和社工,学习爱心活动具体怎么做。
致和社工事务所成立于2011年,是晋江市首家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是目前省内影响最广的社工机构。三年来,其在晋江设立了248个服务点,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上门关爱社区老人、帮教社会闲散青少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等,服务人次超过20万。
“有一次,警察叔叔送一位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到救助站,小女孩流浪多天,看到陌生人很排外,一直把脸藏起来,不肯和人交流。如果你是爱心志愿者,要怎么帮助这个小女孩呢?”致和社工督导项灯辉给小记者出了一个考题。
“先陪她聊天玩游戏、做朋友。”小记者王诗曼第一个举手回答。童真的话语引来项老师的掌声:“没错,陪伴流浪儿童,用你的爱心让他们感到温暖。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小记者黄恩达听了直点头:“我明白了,献爱心不是说非要做多伟大的事,而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明白了怎么献爱心,项老师还教小记者们如何去执行爱心活动。比如,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募捐玩具、衣物,社工们要先做好分工,在哪募捐、怎么募捐、各个具体事项由谁负责;明确后,再分头执行。如果是进社区,就要和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一起发动社区居民捐赠。如果是在公开场合募捐,就要考虑如何召集市民主动参与等。
详细的解说,让小记者们深有感触,“做爱心活动,要考虑全面,还得很细心很耐心啊”。(海都记者 李晓蓉 林继学 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