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隆游戏展的聚光灯下,《黑神话:钟馗》的首支预告片以阴森诡谲的幽冥世界震撼全球观众。画面中,两名幻化人形的小妖费劲攀上巨型皮鼓,瘫坐喘息时解下腰间一只密布绳结的青花瓷瓶——纵使攀爬颠簸,瓶身却完好无损。
这一细节引发玩家热议:为何鬼怪随身之物竟似现代运动水壶般抗摔?答案背后,是中国德化窑跨越3700年的陶瓷科技智慧。
预告片中,小妖腰间瓷瓶被纵横交错的绳索紧密缠绕,这并非美术虚构,而是宋元时期德化外销瓷的经典保护工艺。绳索形成柔性缓冲网,吸收跌落冲击力;同时绳结固定瓶身重心,避免液体晃荡。此类设计尤其适用于德化烧制的三系罐、四系罐——罐肩预留孔环,方便穿绳加固,堪称“古代防震包装”。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数十年前,德化瓷器的运输仍延续古法:工匠使用稻草编织的草绳捆扎瓷瓶,利用其柔韧性与吸震性抵御颠簸,这一低成本、高实用性的保护方式至今仍被部分传统陶瓷厂沿用。
《善·钟馗》-陈艺辉
当全球仍普遍使用粗陶器时,德化已开创瓷器纪元。材料革命方面,德化高岭土在1300℃高温下烧制,胎体完全玻化,吸水率低于0.5%,彻底解决陶器渗漏难题;釉面密封方面,内外施釉技术形成玻璃质屏障,酒液茶汤长期贮存不变质;强度碾压方面,瓷器硬度达莫氏7级(陶器仅4-5级),抗冲击性远超陶器。
德化瓷的科技基因可追溯至3700年前的夏商时期。考古发现证实,当地原始青瓷烧成温度已达1300℃,比西方陶器(最高1100℃)更早实现胎体致密化,奠定“不吸水、耐腐蚀”的液体储存革命基础。
早在1295年,马可·波罗带回威尼斯的德化白釉罐(肩部带穿绳孔),成为欧洲首件有记载的中国瓷器,其“绳网防震”设计引发贵族效仿;清代泰兴号沉船打捞出35万件德化青花瓷,部分罐身残留绳痕,印证外销途中绳结保护的普遍性;欧洲皇室因德化瓷掀起“厨房革命”,取代金银器盛放酒水——陶器因吸水、易碎被彻底淘汰。
预告片中青花瓶的钴料纹饰,正是清代德化外销瓷的标志性风格。而绳结元素,恰是古代商旅跨越惊涛骇浪的生存智慧。
德化不仅是“世界陶瓷之都”,更是全球瓷器的发源地。公元前1700年(夏商时期),德化已烧制出原始青瓷,比欧洲瓷器早约3000年;宋元时期,德化依托泉州港成为“海丝”核心瓷产地,其四系罐等设计兼顾实用与美学,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神秘白玉”;德化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窑工至今坚守72道工序,以1300℃窑火延续传奇。
《黑神话:钟馗》借幽冥小妖之手,无意间揭开了中国古代制造业的“黑科技”。当玩家惊叹于绳结瓷瓶的巧思时,德化先民早已在3700年前用高温与草绳,写下实用主义与东方美学的史书。
(记 者 郑智得通讯员 徐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