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1月5日讯(通讯员 林少虹 颜小君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微信群里的一个求助,几分钟内就有邻居回应;居民一个提醒,业委会和物业迅速行动。这不是理想社区的想象,而是两个普通小区的日常。
居民何以从“陌生人”变为“一家人”?小区又如何从“问题清单”蝶变为“幸福账单”?金座呈景和欣景花园(龙津国际小区)两个小区的变迁史,正是长泰社区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以“邻聚力”提升“幸福力”
“我在看小孩走不开,有谁要去市场,可以帮忙带点菜吗?”傍晚时分,金座呈景小区的互助微信群里,杨晓芳这条求助信息刚发出,就获得了邻居的暖心回应。
你帮我买菜,我帮你看顾宠物,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在金座呈景小区已成日常。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社区党组织的积极引领。2019年建成交付的金座呈景小区,在迎来首批业主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建小区的“成长烦恼”。公共空间如何规划利用,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
“能不能多规划儿童活动空间?”“舞蹈室太扰民了!”“活动室占用了公共区域,家里的闲置物品该往哪放?”初期设计方案“出炉”,居民们便各抒己见,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
外武社区党总支搭建协商平台,联合业委会、物业充分倾听居民心声。最终,方案被巧妙调整,新增的架空层既满足了居民的储物需求,同时又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宽敞的游乐天地。
“看到我们的建议被郑重采纳,真的很有成就感,”年轻妈妈张薇感慨道,“这让我们觉得,建设家园,我们也是重要的一份子。”
此后,儿童节亲子活动、重阳节敬老茶话会、周末邻里读书会……这些活动如同小区情感的“粘合剂”,将陌生的邻居们紧紧联结在一起。
外武社区进一步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出“1720”(一起爱邻)工作法,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联动业委会、楼道长、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先后培育出“便民服务站”、“呈景互助群”、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推动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
“我们通过‘最美楼道’评比‘好邻居’评选等活动,设置‘邻里微心愿’‘小区公开栏’等互动载体,让居民在方寸之间就能协商解决各类邻里事务。”外武社区书记张荣珠介绍,“如今,小区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人关心,大家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据统计,2024年以来,外武社区已通过这一模式解决各类民生实事200余件。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普遍觉醒,让家园的美好从愿景变成了常态。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小游泳池在清理,大家出入要注意安全。”这则温馨通知的背后,是居民老杨发现安全隐患后,业委会和物业的快速响应。
身为医务工作者,老杨对环境卫生格外敏感。台风季后,他发现废弃泳池的积水已成蚊虫“大本营”,便立即向业委会反映。
“没想到第二天物业就动工了,这样的响应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老杨的感慨,映照着小区的美丽蝶变。
时光倒回2016年,欣景花园曾是另一番景象:建筑垃圾堆积如山,电梯频频“罢工”,近200户业主的产权证办理陷入僵局。小区,陷入了 “治理的泥潭”。
转机发生在2017年3月。在文泉社区党总支引导下,新业委会成立,新物业入驻,开启了居民自治共建的新篇章。“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居民自己动手清理垃圾。那天来的人比想象中多,我们才发现,才发现原来邻居们都这么热心。”业委会主任刘亚水回忆道。
小区逐步建立起治理闭环。从人车分流到停车管理,从绿化改造到硬件更新,居民的参与让小区焕发新生。小区还引进丰巢快递柜、智慧停车场等,持续充实小区公共收益。“我们坚持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以最低的成本,取得了最持久的成效,实现了小区治理的良性循环。”文泉社区党总支书记戴素敏介绍道。
欣景花园的蜕变,更得益于文泉社区探索的 “四微工作法” 。其中,“一拨我就来”服务,打造了一个高效的 “5分钟近邻互助圈”——5分钟内有人回应,半小时内志愿者即可上门。
独居的赵大爷对此深有体会:“家里停水了,我在群里发个信息,不到5分钟就有邻居提着水上门。”这套快速响应机制的背后,是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三方联动”,更是近百名微网格员的默默奉献。他们是退休水电工、程序员、教师……这群“社区毛细血管”中的细胞,共同维系着小区的健康活力。今年来,社区共受理群众诉求132件,满意率达100%,真正实现了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转变。
两个小区,不同的起点,相似的幸福归宿。这一切,是长泰区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十四五”期间,长泰区以此为指引,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这场从“陌邻”到“睦邻”的温暖跨越,是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是居民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身份蝶变,更是长泰区对“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社区治理理念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