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26日讯(通讯员 赖颖欣 卢国义 戴秀艺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 文/图)走进平和县大溪镇硕卿村,昔日泥泞村道已宽阔平整,闲置猪舍变身玩具工坊,淤塞河道点缀步汀、垂钓怡人……村庄焕发全新活力。
这些变化得益于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三聚三共”机制,即“聚贤达、聚资源、聚民心,共谋划、共建设、共受益”。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有效汇聚乡贤力量、民间资本与村民智慧,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的转变,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
聚贤达,链接外力赋能乡村
大溪镇贤达文化底蕴深厚,但以往贤达参与多为零散式、一事一议。硕卿村党支部转变思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链接。村“两委”通过建立贤达信息库、定期联谊座谈、推送家乡发展需求等途径,汇聚贤达300余人,精准撬动发展资源。
在推进全村排污系统规划、硕卿溪左岸砌筑、硕三线道路改造、将军潭护坡修复及水系整治等项目过程中,村党支部主动对接石坑里新时代公益基金会等4个理事会,详细说明政府资金安排、项目规划和群众需求,成功吸引贤达资金48万元,形成“上级支持70%、贤达出资20%、村财投入10%”的共建模式。这一做法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还优化了项目设计,建成1.3公里步行长廊和5处亲水步汀,既赢得群众称赞,也提升了乡村水系景观。
聚资源,盘活存量创造增量
“三聚”的关键是充分挖掘利用各类资源。硕卿村党支部积极整合闲置劳动力、闲置场地和民间理事会等“沉睡资源”。
返乡贤达叶丹有意创办玩具加工厂却苦于没有场地。村党支部了解后,迅速响应,在两天内清理改造一处闲置场地供其使用。这个“金点子”很快落地,成为吸纳十多名留守妇女就业的“致富工坊”,实现了盘活资产、激活劳动力、促进增收的“三赢”。此外,村党支部还将原有的石坑里基金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分散组织整合纳入“大溪镇硕卿里乡村振兴促进会”平台,统一管理、规范运作,让公益资源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聚民心,激发主体共治热情
机制能否长效,关键在民心。硕卿村坚持“共谋划、共建设、共受益”原则,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通过“随访听事”收集民意,借助“民主议事”平台让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并将技术门槛不高、受益面广的民生小微项目交由理事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具体实施。
在日升组环境整治过程中,方案由干部群众共商,资金由村集体和小组贤达共同筹措,劳力由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排污管铺设、河道清淤和危房拆除等任务。村民在亲手建设家园中增强了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
从“面子”到“里子”,“三共”成果惠及于民。如今,硕卿村的“面子”越来越靓,道路、广场、水系整洁美观;“里子”也越来越实,雨污分离等工程落地,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三聚三共”机制将党组织优势与贤达资源、群众力量深度融合,形成了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大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硕卿村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三聚三共”党建品牌的核心价值与成效。目前,该机制已在镇内多个村庄逐步推广,通过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