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1月20日讯(闽南网记者 尤燕姿 洪方博涛 通讯员 吕培聪 万馨璟 文/图)在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大门内,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这里,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坚韧短兵相接。监护仪的滴答声是背景音,而主角,是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患者,和为他们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的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丁志荣。
31年,丁志荣从青涩医生成长为科室中流砥柱,见证了ICU从仅有4张床位的“雏形”,发展为拥有四个病区、掌握ECMO等尖端技术的区域医疗重地。但不变的,是他那份“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信念。

丁志荣(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丁志荣,1969年出生,现任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从医31载,他熟练掌握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液净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等尖端重症救治技术,始终是生命“最后防线”的坚守者。
拓荒:从“4张病床”到“区域重镇”的参与者见证者
丁志荣是拓荒者,也是建设者。31年来,丁志荣亲历了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仅4张病床的初创阶段,逐步成长为如今省内领先的重症医学专科。作为科室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面对行业认可与学科荣耀,他更深刻感受到重症医学医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当年选医的想法很纯粹,农村里家里有个医生,能实实在在帮到很多人。” 丁志荣是晋江陈埭人,1994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到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相关岗位,彼时科室尚未正式组建。1995年科室正式成立时,仅在东街院区宝莲楼设4张临时病床,配备2台呼吸机与4台心电监护仪。回忆起当年的简陋条件,丁志荣感慨万千,也由衷赞叹如今医学技术与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
早期团队仅2名医生,收治重症患者后,任何病情变化都不敢遗漏。“那时候年轻体力好,为盯紧患者病情,有时熬两天两夜,直到生命体征平稳,才敢短暂合眼。”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亲历重症医学从起步到发展的全过程,丁志荣深知,唯有持续学习、不断精进,才能跟上医学步伐,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救治。
2003年,科室迎来关键发展:病床扩至18张,新诊疗仪器与设备陆续引入,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愈发完善,成为当时福建省内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重症医学科之一。看着科室如“襁褓中的孩子”般成长,丁志荣倍感自豪;同时他也在重症领域深耕,不仅熟练掌握多项高精尖技术,还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带领年轻医生成长,助力团队诊疗能力提升。即便后来医学水平日新月异、诊疗条件大幅改善,他始终坚守初心:“无论患者多危重,我们都要抱有创造生命奇迹的信心,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丁志荣操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决战:ECMO架起“生命的桥”,从死神手中抢回22岁女孩
如今,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已设四个病区,共57张重症监护病床与10张慢重症病床,其中东街病区使用率常年90%以上,足见其在区域重症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丁志荣介绍,科室接收多发伤、呼吸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重症胰腺炎等多学科重症患者。有人认为重症医生是 “全能选手”,需精通所有学科知识,他解释:“我们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精准监测与干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专科治疗争取时间,再联合多学科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谈及难忘的救治经历,他回忆起两年前救治22岁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叶女士的事。当时叶女士从安溪转诊而来,入院时生命体征指标极差,病情迅速危急。他当机立断:“立即启动ECMO治疗!”在团队默契配合下,ECMO顺利运转,叶女士病情得到控制,经5天救治成功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康复。
仁心:技术是冰冷的,但医生的手和话是暖的
在ICU这个充满冰冷仪器的地方,丁志荣始终坚信医学的温度。“医者仁心”在丁志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从不把患者仅当作诊疗对象,而是像家人般,用细心与耐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如果自己躺在病床上,耳边全是警报声,没有家人陪伴,会是什么感受?”他常教导年轻医生,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关怀有时比药物更有力。“患者最无助时,一句‘没事的,有我在’,就能传递巨大的温暖和希望。”
从医31载,青丝变白发,丁志荣依然坚守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他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不仅用技术解除病痛,更用一颗同理心,去温暖每一个渴望生命的灵魂。

丁志荣和同事们一起探讨病例
永不言弃:唤醒昏迷5个半月的中毒患者
让丁主任意外的是,一名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5个半月的年轻患者,不仅成功苏醒,智力还恢复如初 —— 这无疑是“医学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他与团队的坚持。
四年前春节前夕,医院急诊科接收了一名27岁的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因中毒后未及时救治,患者入院时深度昏迷且伴随抽搐,病情极重。
针对病情,丁主任第一时间提出高压氧治疗方案 —— 这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核心手段,但存在高风险。他耐心向家属解释:“高压氧是改善中毒症状的关键,从患者情况看,建议立即启动。”在他详细说明下,家属最终同意。
“面对重症患者,家属常迷茫焦虑,这时候更考验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担当。”丁主任说,医生需准确评估病情、预判效果与风险,为家属指明方向,“唯有敢担责,才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但治疗并非一帆风顺。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期间接受了气管切开等治疗,在重症监护室治疗3个月,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当时我也曾迷茫,甚至想劝患者母亲放弃 —— 医学上,昏迷超3个月大概率是植物人,即便苏醒,也可能智力受损、需终身照料。”丁主任坦言,可患者母亲的坚持深深触动了他:“只要孩子还有呼吸心跳,他就还活着,我绝不放弃。”
这份母爱让丁主任重拾决心。随后患者转入刺桐院区慢重症病区(G4病区)康复治疗、锻炼,昏迷满5个半月时,逐渐恢复意识直至苏醒。更令人惊喜的是,患者苏醒后能正常说话、活动,智力未受影响,如今已回归社会从事管理工作。
“不放弃,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作为医生,我们更没理由轻易放弃。” 丁主任的这句话,既是对自己从医理念的诠释,也是对重症医学从业者的鞭策。
守责担当:以院为家,护佑一方健康
除日常收治重症患者,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还承担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新冠疫情防控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回忆起疫情时的坚守,丁主任说,当时科室40余名医护人员在重症监护室连续工作生活了一个月,身心承受巨大压力,却无一人退缩。
自1997年有了手机以后,他就从未关机,24小时随时待命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以院为家”,更是他31年从医经历的真实写照。
丁主任介绍,在科主任林天来带领下,科室经30余年积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科室成功入选泉州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对外合作项目,还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签约,共建重症医学中心。
如今科室团队达180余人,涵盖医疗、护理、呼吸治疗师等领域,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4 人(含主任医师3人)、在读博士2人,人才梯队日趋完善。凭借出色诊疗能力与协作精神,科室多次获评医院 “十佳医护团队”,还先后荣获 “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市级 “五一(工人)先锋号”、泉州市直机关 “先进基层党组织” 等荣誉,背后是全体医护人员的默默付出。
回望31年从医路,丁主任感慨万千,他表示科室正朝国内领先医疗水平迈进,不仅熟练开展多项高精尖救治技术,还填补了泉州危重症救治领域多项空白,显著提高区域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而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学的热爱,将继续支撑他坚守重症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