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DP增7.5%左右
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
报告解读
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有关专家认为,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
关键词 GDP
稳增长更是为保就业
【报告摘要】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有不少积极因素,但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我国农业连年增产,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物价调控,切实防止对群众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报告解读】 7.5% 与潜在增长率相符
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连续第三年设在7.5%左右。
“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与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符,既传递了政策导向,又实事求是。”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
刘树成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稳定了预期,企业才会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大生产,银行才会有信心去放贷,居民才会有信心去消费,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进入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新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在探索新的合理区间和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对风险和挑战,要积极化解但不必恐慌。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外需可能好转,内需保持基本稳定,而改革将激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 宏观调控
“区间论”首进报告
【报告摘要】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报告解读】 一个“合理区间” 确保经济稳中向好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作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目标所必须把握的原则和政策导向之一,“区间论”今年也首次走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与之相配合的另外两条原则和政策导向,则分别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着力提质增效、持续改善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设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也就是划定了经济发展预期调节的预警线。这意味着,只要处在合理区间内,经济总量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举措仍然是推动改革创新。代表们认为,合理区间的明确提出,消除了市场上一度出现的对政策底线的猜测,发出明确的预期信号。
“与区间论配合的,就是报告里提出的下限和上限,前者与增速、就业挂钩,后者和通胀挂钩,只要不出这个区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就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迟福林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两位数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向个位数增长的转变中,各种矛盾风险与增长转型任务并存,宏观调控需要设立一个可预期的目标,上限和下限框定的“区间”理念,体现出中央通过积极稳妥的宏观调控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