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金融
有金融机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推动股价获利
审计署对农业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审计,持续跟踪8家重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情况。同时,重点审计了中国石化、南航集团、中铝公司等10户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追责问责219人次
审计发现,金融机构一些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放贷、违规办理保险或债券、股票业务等问题,有18起涉嫌重大违纪违法;发现向已列入国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名单的部分企业等新增融资120多亿元。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光大集团、农业银行、人保集团、国寿集团、太平保险5家金融机构存在超标准购车、在风景名胜区开会等问题7262.3万元。
据悉,有关金融机构已整改207.53亿元,修订完善制度103项,追责问责219人次。
涉非法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线索共59起
刘家义透露,有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工作人员非法利用内幕信息牟利,此类问题线索共59起。“主要是利用掌握的债券发行、股票交易、停牌复牌、企业并购等内幕信息,直接或借用他人名义进行投机买卖,或者组织关联账户实施趋同交易,甚至推动特定股票价格波动从中获利。”刘家义解释说。
10家央企损失浪费20.84亿元
审计发现,10户央企资产、收入和利润不实,分别为64.06亿元、585.82亿元和71.96亿元;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投资中不规范问题涉及808.76亿元,造成损失浪费等20.84亿元。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国电子、中国海油、港中旅集团等7户企业所属的8家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等591.23万元,涉及64名单位领导班子成员;10户企业所属的70家单位存在违规购建楼堂馆所、超标准办会购车、公款旅游、打高尔夫球等问题涉及11.16亿元。
51项重大决策损失126.82亿元
根据审计报告,此次审计抽查10户企业的284项重大经济决策中,有51项存在违规决策、违反程序决策、决策不当等问题,造成损失浪费等126.82亿元;发现47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涉及295.02亿元,其中16起涉及金额均超过亿元,94名责任人员中有26名为企业负责人。
资金动向
被抽查地方政府投资基金近七成存定期
根据29日的审计报告,审计署专项审计了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抽查了17个省的40个县。
1.51亿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
刘家义透露,有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其中,29个县的59个单位和28名个人通过伪造合同、编造到户补贴发放表、重复申报、假发票入账等,虚报冒领或骗取套取扶贫资金5573.13万元;14个县的财政、扶贫等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违规将6091.35万元用于平衡预算、市政建设、宾馆改造等非扶贫领域;17个县的25个单位将2194.78万元用于弥补业务经费和发放福利等;7个单位在扶贫工作中违规收取项目推广费等1249.36万元,主要用于弥补经费。
2.6亿扶贫资金闲置超过两年
根据审计报告,共有8.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刘家义透露,由于统筹整合不到位等,抽查的贫困县每年收到上级专项补助200多项,单个专项最少的仅4800元;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亿元(占17%)闲置超过1年,其中2.6亿元闲置超过2年,最长逾15年;17个县的29个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形成损失浪费2706.11万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方已追回资金1422.6万元,收回闲置资金6981.59万元。
14个创业基金从未投资
刘家义介绍,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的13项政府投资基金募集资金中,有1082.51亿元(占30%)结存未用。
抽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现,通过审批的206个子基金中,有39个因未吸引到社会资本无法按期设立,财政资金13.67亿元滞留在托管账户;已设立的167个子基金募集资金中有148.88亿元(占41%)结存未用,其中14个从未发生过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基金也存在类似现象,抽查地方设立的6项基金发现,财政投入187.5亿元中,有124亿元(占66%)转作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