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吃饭每月补贴90元,助餐点就在小区里,热汤热饭端到手;社区助老员每周来两次,和我聊天、帮我打扫,比亲闺女还贴心!”说起社区养老服务,家住湖里区殿前街道的陈奶奶满脸笑意。她的幸福生活,正是厦门民政部门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作风效能转化为民生温度的生动缩影。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民政局围绕“打造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发力,在边学边查边改中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基础扎实、依托有力、支撑专业”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从“养老”到“享老”。
居家养老
“一键响应”让服务更有温度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市民政局多措并举筑牢居家养老基础,让“在家安心养老”成为现实。
智慧平台“一键响应”。依托“鹭邻享老”智慧服务平台,厦门开通“3500011”24小时服务热线,串联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助老员。今年前6个月,已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上门个性化服务1.4万单,年服务能力突破2万单。
智能守护“安全护航”。去年底,厦门上线全国首个“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依托家庭毫米波雷达设备,已为2000多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织就安全网,及时为100余位意外跌倒、突发疾病的老人呼叫救援。
补贴政策“减负提质”。近年来,市民政局出台系列补贴政策,持续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补助覆盖2000余名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持续推进,并同步建设全省首个老年用品线上商城与线下展销中心,全年预计销售额达1亿元、发放补贴2500万元。同时,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免申即享”助餐补贴,每日最高补贴3元,热饭热菜直送家门。
社区养老
“敲门问暖”让服务触手可及
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场”,也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市民政局以“网络+队伍+活动”三维发力,强化社区养老依托力,让老人“就近乐老”更有质感。
服务网络“全域覆盖”。今年将5个照料中心、30个长者食堂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星罗棋布,让老人下楼即享服务。
专职队伍“贴心守护”。厦门率先在全省配备1000余名社区助老员,入驻全市550多个村(居),对空巢、孤寡等7类特殊困难老人实现月巡访率100%,用“常来常往”织密情感纽带。
文化活动“点亮生活”。全市584个老年大学教学点延伸至镇街村居,实现家门口上大学;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技能培训,社区活动中心成了“银发乐园”。
机构养老
“全链条升级”让照护更有保障
机构是养老服务的专业支撑。市民政局以“兜底+普惠+多元+安全”为方向,优化机构养老支撑网,让老人“专业护老”更有保障,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兜底保障“一个不落”,普惠养老“愿住尽住”。全市6个区均设有社会福利中心,为特困老人、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提供集中养护,实现应养尽养。目前,还建成29个普惠性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零门槛”开放,老年人有入住意愿即可100%入住。
高端多元“按需选择”,安全监管“全域覆盖”。厦门引入泰康、太保等行业标杆,引导建发、象屿等国企布局,支持民办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三年整治及房屋、燃气、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养老机构100%达到消防安全标准化要求,“明厨亮灶”全覆盖。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省心、暖心、放心”是老百姓的心声,更是民政工作的不懈追求。市民政局把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民生实事,就是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以“小切口”切入民生服务,“实举措”撬动幸福指数。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各类养老服务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协调联动,让老年人在家庭、社区、机构都能享受方便可及的服务,绘就更美的“幸福养老”画卷。
(厦门日报 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王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