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卓吾先生学‘我爱钱’的多种表达方式”“卓吾先生喜欢吃什么?”“如何把李贽拐带去听课?”……近日,小红书上博主“寸丝不挂奈余何”发布了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帖子,她的文字生动活泼,让明代思想家李贽以丰满鲜活、充满烟火气的形象走进了众多网友视野。
博主“寸丝不挂奈余何”真名谢舒睿,是一位来自泉州的“05后”大学生,自称是李贽的“真爱粉”。在她的笔下,这位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思想大家变得鲜活且极具亲和力:他爱吃肉和家乡的龙眼,会为筹钱印书变着法子向朋友借钱……社交平台上,谢舒睿不仅常以玩梗形式分享对李贽的了解,还会摘抄李贽文章中的句子制作成表情包,甚至风趣地解读李贽与其宿敌耿定向的关系。
谢舒睿告诉记者,她从初中开始“粉”上李贽。小学五年级时阅读《李卓吾评西游记》,让她初次了解到这位历史人物,16岁那年,母亲送了她一套《焚书》,书中李贽超脱世俗的思想深深吸引了她,加之同为泉州人的亲切感,她从此一头扎进李贽的著作中,踏上了这条特别的“追星”之路。和许多追星的年轻人一样,谢舒睿对“爱豆”李贽的生平如数家珍,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还组建了“李卓吾后援会”群聊,时常与同好交流。
位于鲤城区临江街道万寿路的李贽故居,是李贽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也是谢舒睿最常去的一个地方,故居不仅保留了旧貌,还运用多媒体重新布设展厅,是展示李贽文化的重要窗口。谢舒睿告诉记者,每逢假期她都会前往探访,在砖瓦间感受李贽的痕迹。今年暑假,她还将《焚书》中的李贽语录印制成了明信片,赠送给故居的市民游客,深受欢迎。
谢舒睿的“精准应援”行为,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方式。除了“玩梗”,她也表达了对李贽思想的深刻见解。在读到李贽写给耿定向的告别信“吾辈求友之胜己者,欲以证道,所谓三上洞山,九到投子是也”时,她感受到两人之间亦敌亦友的羁绊,“他们之间的论辩出于真心真义,而非鱼死网破的排除异己。”
在谢舒睿眼中,李贽不仅有“可爱”的一面,其文字中透出的豁达、坚持与固执,更构成了他特立独行的灵魂。她的网名“寸丝不挂奈余何”便源自李贽的诗句:“我说达摩正是魔,寸丝不挂奈余何。腰间果有雌雄剑,且博千金买笑歌。”谢舒睿说,这是她最喜欢的诗句,“寸丝不挂奈余何”最能代表李贽超脱豁达的精神。“尽管李贽以‘异端’自居,明白自己的思想不为当世所容,但他从不在乎,始终坚持己见,这正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
近年来,鲤城区高度重视李贽思想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宣传工作,不仅重修李贽故居,筹备建设李贽纪念馆、李贽公园、卓吾书苑,全力打造李贽思想文化IP。同时,通过举办党校中青班李贽主题班,在鲤城学校中开设卓吾班、编写校本教材、创作《童心李贽》课本剧,在李贽故居常态化开展“卓吾”讲堂、“城南讲古”等活动,不断推动李贽思想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让李贽思想不断焕发新生。
青史虽无声,新火可长明。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李贽思想研究的队伍,为这份精神遗产的传承注入新活力。谢舒睿表示,未来她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关于李贽思想的见解,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走近李贽、了解李贽,同时,将继续深度研读李贽著作,更系统、全面地理解感悟李贽思想。“如果有机会去北京,我还想在李贽故居树根下取些土和水,带到他的墓园去。”(记者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