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孩子们,为身后的这座桥,举行了一场绘画大赛
老街新生 从传统中找寻能量
那座天桥,一场绘画比赛,一群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孩子,台北市大稻埕,再次来了一场小规模的社区营造。
这座桥是台北市首座人行天桥,坐落在大稻埕,桥两边分别是永乐小学和太平小学。因为使用率降低,台北市政府去年拟拆除这座桥。“拟拆除”的公告,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萌芽了社区营造的大稻埕,再次沸腾。
天桥最终得以保存。一场以天桥为主题,孩子为参赛对象的绘画比赛,为这个小风波,画上了一个满满的圆。
一座天桥的命运
“举办这个比赛,说来话长。”台北市社区规划师王耀东说,桥两旁的小学前身叫“大稻埕公学校”,1909年因开辟延平北路,学校在马路两边一分为二,也造成了如今一条马路分隔两所小学的特殊情况。1968年,当地中药商捐款盖了这座台北市首座人行天桥,方便学生通行。
时隔半个世纪,因使用率降低,再加上天桥旁50米处就是斑马线,台北市政府去年拟拆除这座天桥。没想到,公告一出,引起了很多人反对。许多居民认为,早期延平北路是货车经台北桥进入台北市的必经道路,它见证了大稻埕的发展轨迹,拆除可惜。不少人希望将有文史意义的设施保留活化,装点成“大稻埕文化天桥”。
这也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这座天桥是大稻埕地区许多人的“风景”。比赛现场,太平小学校友会成员邱先生说,自己小时候住在永乐小学那一侧,但读的是太平小学,天桥是上下课必经之路,“当年觉得爬楼梯好累,现在却成为最深刻的记忆。天桥若稍加整理,或可成为认识大稻埕的不同视角”。
庆幸的是,在大家的呼吁下,这座天桥得以保存。正是基于此,两个小学也希望能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透过小朋友的眼睛,展现对这块土地的想象和期待,延续大稻埕的风华。
他们找来了王耀东,策划了这场绘画比赛。这些学生的作品,将定期在两个学校巡回展览,作为今后让学生记住当地历史的一个见证。
老街的反拆运动
大稻埕天桥的保留,已经是这一地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常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萌芽了社区营造的影子。
大稻埕的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街区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荷兰统治时期,如今依然兴盛。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差点遭遇了毁灭。
1978年,台北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计划拓宽迪化街为20米的道路。因为一片反对声,迪化街扩建停滞,拆除计划被推迟至1988年。
1988年拆除期限将至,NGO组织乐山文教基金会发起举办了“我爱迪化街”活动,引起大众的关心与保存意识的抬头,市政府暂停了拆除计划。随后,乐山文教基金会还邀请专家做了2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报告,学界与民间组织也共同组成规划团队进驻迪化街,以协助地方居民更新建筑。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稻埕,1995年,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开始推动“大稻埕地区再发展计划”,在永乐市场内设置“迪化街工作室”,收集民意。到2000年,大稻埕特定专用区计划正式公告实施,这里成为台湾历史街区,有了专门的保护。
许多台湾专家都评价,大稻埕迪化街的保护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自下而上的发起与监督、由民间主动提出的大规模街区保存计划。
迪化街住户老吴回忆,1995年,迪化街工作室成立后,有人提出,过去春节时在迪化街举办的“春节促销活动”渐渐没落,传统茶叶、南北货生意的收入也每况愈下,在保存的同时希望能以动态经济活动作为考量,以提升街区的经济、商机,取代以往的静态保存。
次年,台北市都市发展局牵头,组织了迪化街“年货大街”活动。这是台湾第一个以“市民”意见为主所推出的节庆活动。如今,“年货大街”不仅是促销传统年货的商业活动,同时还是展示迪化街上传统历史建筑物、地方文化的活动。
大稻埕就在大有里的辖区范围内,大有里里长许美智认为,这样的方式让当地居民有钱挣,又能达到“地方文化产业化”的目标,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文化与青春活力。
寻找传统的能量
2009年1月,是迪化街的再一次转型。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在这里设置了URS44(注:都市再生前进基地)工作室,由专家学者进驻,推动社区营造及落实民众参与。
今年9月,迪化街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站长林庆怡说,迪化街现有的5大产业,包括中药、南北货、布匹、茶叶、手工艺等,因为各大产业发展的时期不一样,各自发展的情况较多,单靠一年一度的年货大街活动,难以持续街区的繁华性。
他们一直在思索传统产业如何跟新兴产业结合,除了设置互动墙,听取更多民间声音外,前不久,他们举办了“立冬小街”活动,将几个中药铺都集合起来,推出冬至药膳进补,请居民免费参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的活动报名爆满,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也来参加。林庆怡说,他们还将举办“冬至大稻埕”,相信经过两场活动,能提供给迪化街中药公会一点思路,未来这样的活动由他们持续进行。
“这些传统产业,见证了台湾经济的兴盛,很有空间可为。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在哪。”林庆怡说,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帮他们规划。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创是基于文化的,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产业,跟年轻人有所衔接。
事实上,从URS44工作室进驻迪化街以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融入这里,开办文创工作室,期待复活街区。这些年,台北市政府还推出“老屋新生”运动,更是赋予迪化街新的生命力。
2012年,周奕成在迪化街开办“民艺埕”,他期许这里将来能够逐步实现“亚洲民艺汇聚大稻埕”之意。这里原本是一家中药行,店家在改造时,保留了中药行的格局,一楼店面规划为陶瓷卖品,二楼部分开设茶馆,这里还常举办一系列“民艺与设计”讲座等,供居民免费参加,传递着年轻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共享。
社区营造 离不开这群规划师
老街的保存,村落的重建……台湾民间团体一直在推动着台湾社区营造运动。这些年来,这种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方式,也一直影响着台湾相关部门的政策。
1994年,台湾正式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逐步形成了“社区规划师”概念。相关部门向下培训青年社区规划师,成为社区规划师庞大的后续力量,并广泛集合大专院校,为社区营造注入新鲜血液。
台北都市更新处称,社区规划师就像社区营造运动中的领头羊,引领民众参与社区事务。在部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民众主动参与社区营造,重新认识居住环境,一点一滴地唤醒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拉近了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