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天空飘着细雨,在沙县区大洛镇大洛村林丽华家庭农场里,林丽华正忙着挖生姜。
“刚收割了53亩水稻,现在又承包了点地种些芥菜、姜、甘蔗,等过年就可以丰收了。”看着地里的蔬菜瓜果,林丽华笑着说道。
今年44岁的林丽华原是贫困户。多年来,丈夫身体抱恙,孩子还在上学,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仅靠她打点零工,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产业帮扶是助力贫困户自我“造血”的关键。近年来,大洛镇精准实施系列帮扶措施,鼓励引导林丽华发展农业生产。依靠自己的双手和优惠的政策,她成立了家庭农场,发展特色水稻种植。
管理着自家的家庭农场,林丽华不偷懒、不惜力,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方式粗放,水稻产量一直不见提高。这让林丽华犯了愁。
了解这一情况后,大洛镇干部第一时间对接区农业农村局,利用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契机,为她申请了“泸优6169”优质稻种植。同时,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为她提供科学选种、育秧、规范化合理密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全程技术指导,为水稻丰产丰收提供技术保障。
“国家政策好,除了有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专家都会来给我们指导。”林丽华介绍,这些年靠着种植优质稻,自己从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去年农场水稻种植亩产600公斤,收入达13万余元。
试种优质稻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林丽华萌生了扩大种植的想法。今年,她又承租了中洋村53亩田地,种植“中浙优8号”优质稻。农场还不断扩大农作物种植种类,种植芥菜、姜、甘蔗等品种4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给了林丽华更大的发展信心,她说,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种植技术,积极应用好现代农业科技,种好地、种好粮,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帮到“点”上,扶到“根”上,把产业帮扶“输血”变“造血”。近年来,大洛镇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以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为重点,将优质稻生产同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确保各项产业帮扶措施落地见效,让发展基础更稳固,群众生活更幸福。
沙县记者站 许 琰 通讯员 陈德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