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8点黄金档播出。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旅部共同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福建篇在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录制,作为2023年首期节目播出。时长90分钟的节目,集中展示福建省一批非遗项目,包括13项莆田非遗亮相,向全国展现莆田非遗魅力和精湛技艺。节目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影视演员袁弘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沉浸互动体验,探寻我市非遗创新之美。满屏的“莆田元素”,惊艳的“非遗宝藏”,引发热烈反响。
昨晚,广大市民及在外乡亲纷纷通过电视或央视频App等渠道收看《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得知节目播出的时间,上海市莆田商会永远荣誉会长、94岁的谢敬通就发动在沪莆商准时收看节目。“央视大力度宣传,充分展示莆田非遗文化、民俗风情,扩大莆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说起观后感,谢敬通充满自豪,表示“看到莆仙戏,听到熟悉的乡音,就想起家乡,想起老家的戏台。此前莆仙戏也到上海演出,我每场都去观看,演出场场爆满,莆仙戏凝聚乡贤们的乡情乡谊。莆田文献名邦,沉淀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文化自信。在外莆商要讲好莆田故事,让更多人看莆田、知莆田,到莆田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莆田是非遗资源大市,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0项国家级、63项省级、3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1名国家级、81名省级、5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节目生动展示了莆田非遗匠心独具的艺术魅力。”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国平既为节目点赞叫好,同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表示,要久久为功做好莆田非遗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
节目播出期间,央视频App上超32万次观看,其中莆田木雕展示期间,收视率破“1”,异常火爆。“千年兴化城,丰沃的文化土壤,铸就了千年雕魂。古老的莆田木雕,也是常青的艺术品。”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说,市博物馆两件“镇馆之宝”清金漆透雕菓盒和清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就是莆田木雕的登峰造极之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馆内的民俗文化陈列展厅成为“网红打卡地”和研学基地。通过馆校共建,把非遗文化根植在学生们的心田,许多青少年还成为非遗的“小小讲解员”。
莆田木雕,技惊四座;莆仙戏《踏伞行》,一曲千年惊;九鲤灯舞,穿梭游弋;莆田红团,喜庆吉祥……一项项非遗串起精彩的莆田故事。“莆田非遗热持续升温,也得到年轻人的热捧。”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祖芬说,莆田学院开办了莆仙戏、妈祖文化两个非遗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高校薪火相传。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坚守,留下宝贵的财富。新一代年轻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之光照亮生活,在新时代绽放耀眼的光芒。
此次节目全面展示莆田非遗保护成果。从年初莆阳开春、莆田元宵、再到《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莆田市民俗专家评委成员黄国华深切感受到,央视频频聚焦莆田非遗,“天下看莆田”热度在持续升腾。他认为,保护非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让非遗走入日常,非遗传承进入万家,运用拓展保护成果,赋能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和谐。
昨晚,莆田非遗进入“高光时刻”,莆田文史专家林成彬既开心又欣慰。他曾用30年时间梳理我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非遗主要项目,花11年时间田野采集和非遗普查研究,担纲申报10个国家级、42个省级、100多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整理出版《莆田非遗:守望与传承》被市政府授予社科图书一等奖。他说,央视聚焦莆田非遗,必将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发展,希望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能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
非遗阵、非遗声、非遗技、非遗味,节目巧妙结合,尽显莆田一方水土文化气韵。采访中,大家纷纷表示,莆田非遗通过节目“热”起来,“潮”起来,在全国“火”出圈,非遗里的莆田很出彩。
全媒体记者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