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泉州中山路上,基督教泉南堂静静地矗立着(如图)。人们从它边上匆匆走过,很少有人知道,1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施琅将军的书塾,后来成了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它目睹了清朝的没落,挺过了日军的轰炸,熬过了3次大修,有着如此辉煌的经历,却从不张扬。
前日,海都网闽南(http:///hdwmn)的微博粉丝“Ricky958”好奇起了泉南堂的历史。有网友猜测,它是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泉南堂讲坛上站了20多个春秋的主任牧师苏伟垣,为大家翻开了这一页历史。
150多年前,泉南堂的所在地还是施琅将军后花园的书塾。1866年,来泉传教的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购得此地,并设立布道所。十年后,泉南堂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也见证了清朝的没落。1937年,它挺过了日军的轰炸,但教堂东南角损毁严重,不得不展开第一次翻修。第二次翻修是在1948年。9年前的最后一次重新拆建,确定了泉南堂如今的容颜:既有极具中国特色的六角亭建筑形式,又有石柱撑起尖形拱门的西方哥特风格。
每座建筑都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气息,背后或许都有个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和历史,欢迎@海都网闽南(http:///hdwmn),分享触动你的点点滴滴。(本网记者 魏珊实习生 翁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