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三楼》剧组在茫荡镇三楼村拍摄。 陈莉莉 摄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暑假,电影《云上三楼》《夏日宝藏》和刑侦剧《斗局》的开拍,让南平市延平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又狠狠地收割了一波流量。
近几年,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延平积极抢抓风口,竞逐光影赛道:自2023年以来,已有《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幸福草》《猎罪图鉴2》《回来的她们》等20余部影视作品将这里作为取景地。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八闽大地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但提到省内的影视热门取景地,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厦门、漳州和泉州等地。相较于这些沿海城市,延平这个闽北山城,显得有些“陌生”。
延平又是如何成功突围,成为众多影视剧组的“心头好”?剧组纷至沓来、带有浓厚延平元素的影视作品相继播出……当光影镜头瞄准这座山城,带来了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日,记者走进山城一探究竟。
“电影脸”长什么样?
延平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工业发展迅速。尽管部分传统产业因时代变迁、转型升级,光荣地完成了使命,但辖区内仍存留了南纸、南纺、南化和大洲岛等丰富的工业遗存。
“延平多处取景地故事感满满,特别是难得一见却保存完好的工业遗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蕴含着无限的创作灵感。”前不久,著名电影导演黄建新走访延平后,如此称赞道。和黄建新导演一样,许多剧组都被延平老工业风貌所折服。
西芹镇距离延平城区约1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工业重镇。20世纪末,因外福铁路西芹站货场的开通,以南平化工厂为代表的大中型国营企业相继落户。如今,集镇上依然保留了大量20世纪末风格的建筑。
在南平化工厂原址,陈旧的宣传栏、庄重而不失大气的办公楼、空荡荡的操场,向人们深情地诉说着过去那段辉煌的工业岁月。如今,这里经过一番精心布置,成为《斗局》的重要取景点之一。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也在化工厂进行了拍摄。透过播出的画面可知,老办公楼外立面得到了修复;在楼内部,还原了铁皮文件柜、斑驳的桌面和泛黄的大字标语等细节,逼真呈现20世纪90年代公安局的办公环境。”西芹镇党委宣传委员唐杰告诉记者。
“建于20世纪的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校区和西芹镇政府办公楼,是《幸福草》的主要拍摄地。镇政府办公楼的内外墙以及木质门窗,都延续了20世纪的风格,经过简单的装饰,便可作为场景使用。”唐杰说,目前,当地正在对镇政府办公楼附近的老电影院进行修缮。该电影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年代感十足,焕新后,又将是一个新的取景点。
延平位于闽江干流源头,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工业肌理的厚重与山水韵律的灵动相生相伴,更赋予了延平景城一体的意境,仿佛这座山城“长着”一张奇特的“电影脸”。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总制片人王旭东表示,一张延平的江畔风景照深深触动了他:沿江老楼房与远处的群山错落有致、相互辉映,让他一眼就认定了这里;丰富的地形地貌,更是增强了拍摄画面的纵深感。
延平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县域之一,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近2000年的建县史,使延平的绿水青山间保存着大量气势恢宏、风格各异的古厝群。
蓝天、白云、金田、青瓦,正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近日,电影《夏日宝藏》在巨口乡完成了拍摄。该片讲述了故事小主人公阿人,暑假住在奶奶家期间,因机缘巧合结识了当地的少年,之后共同寻找宝藏、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巨口乡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厝带有时光沉淀的质感,叠加高低起伏的山村地貌,与片中童年冒险氛围格外契合。”《夏日宝藏》制片人冯一艨表示。
此外,《幸福草》和《云上三楼》也分别在大横镇博爱村和茫荡镇三楼村这两座传统古村落取景。
为了深挖地域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吸“影”力,近年来,延平开展了全域场景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出工业遗存、老城区历史建筑、乡村古厝等特色资源300余处;在此基础上,延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工业遗存”“铁路记忆”“年代时光”“田园古厝”四大主题场景,为剧组拍摄年代、悬疑、生活等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极具风格和辨识度的取景选择。
剧组为何爱来?
“最近有多家制片方专程来我们镇勘景踩点,其中还不乏一些‘回头客’!”唐杰兴奋地告诉记者。
剧组接踵而至的背后,离不开延平从党委政府到群众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协拍服务保障。
“今年春节假期,恰好电影《奇妙的我们》在我们镇拍摄。镇里许多工作人员和村民得知后,都放弃了宝贵的假期,担任志愿者,维持片场秩序。”翻看着手机里的拍摄花絮,西芹镇党委书记陈建林回忆道。
去年底,《回来的她们》到延平区拍摄。当时,剧组面临着车辆停放难的问题。延平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迅速协调城郊西芹镇上的一处断头路,作为临时停车场使用,既解决了停车需求,又避免抢占交通要道。
来舟镇是我省最大列车编组站来舟站所在地,镇上随处可见铁路文化印记,颇受众多片方青睐。在来舟站办公室的墙上,一面《回来的她们》剧组赠送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
“去年,为了该剧的拍摄,集镇上进行了场景布置和交通管制,大多数居民担心这样会影响日常出行。对此,我们与南平车务段来舟站做细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保证拍摄的顺利推进。”来舟镇党委宣传委员赵谦说,前不久,当地还为《斗局》剧组协调了店铺、公寓及闲置厂房等,不断丰富拍摄场景。
部分作品拍摄期间,延平区主要领导还前往现场探班,为一线工作人员送上关怀,与主创团队深入交流,了解对方所需所想,竭尽全力提供支持与帮助。
为了更加精准对接入驻剧组,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10月,延平成立了影视产业服务工作专班。
专班相关工作人员张黎晨介绍,自2023年以来,延平累计帮助剧组协调解决勘景选址、交通疏导、场地使用等难题300余项,共节省剧组开支约500万元。
既要让剧组宾至如归,更要燃起他们的创作热情。2024年12月,延平完善修订了《延平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2.0版,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剧组取景、剧本创作、企业落户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
拍摄热潮涌动,群众演员的需求跟着水涨船高。针对以往群演招募难的问题,专班与零工市场对接,建立包含年龄、个人形象等重要信息的用工数据库,共覆盖千余名灵活就业人员。通过该数据库,剧组可快速锁定匹配人选;招工完成后,群演还能立即获得“无忧保险”,既保障了群演的合法权益,又规范了零工市场用工秩序。
眼下,位于延平区朱熹路的演员综合服务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该项目通过盘活原国有企业闲置楼房,建成集健身房、演员化妆间、会议室和接待台等于一体的酒店式公寓,作为剧组专用下榻酒店。
附近的影视招商中心也在同步推进,建成后,将用于展示延平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影视发展政策及产业未来规划等,成为对外影视招商的一扇窗口。
“中心还将同步设立数字化资源库,整合拍摄场景、设备租赁、群演、后期制作等信息资源。入驻剧组通过该平台一键查询功能,便可获取和调配所需项目,有效缩短前期筹备时间和降低场景转场、设备闲置等隐性成本。”南平市延拓影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璞说。
怎样与文旅共荣?
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来舟镇频繁出镜。这个曾经因铁路运输而盛极一时的小镇,凭借剧中自带的“年代大片效果”,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饱经沧桑的火车站、周边的铁路公寓群和成片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漫步在来舟集镇,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在来舟大桥、农贸市场和经委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前,时不时可见成群结队的游客在打卡、拍照。
“来舟镇被搬上荧屏后,许多观众被这里的怀旧氛围所打动,纷纷前来一探究竟,也带动了集镇周边东山溪生态景观、金橘采摘园的客流量。”赵谦说,去年,来舟镇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近三成,旅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因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影视作品的拍摄、播出,使人们对相关取景地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跟着影视去旅行,成为一股风潮,延平文旅消费市场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释放。
去年,《回来的她们》主演吴谨言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延平美食小吃探店视频;前不久,在延平拍摄《斗局》的青年演员蒋梦婕手捧茶饮,现身四鹤步行街美食摊位……明星的大力推介,更是让延平小吃的订单数量激增。
数据显示,在影视作品的加持下,2024年,延平区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20%,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7%;2025年一季度,全区文旅产业收入同比增长16%,预计全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1500万人次。
如何接住影视热度带来的“泼天富贵”,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留量”?对此,延平串联城乡多个取景地,策划“剧组同款打卡游”,打造了“大武夷闽江水上环带之旅”“共和国工业记忆探秘之旅”“小城慢时光Citywalk”3条影视相关主题线路;并在大洲岛和延福门码头等地,设置配有对应画面的打卡点,供游客拍照,预计年可吸引游客30万人次。
当下,微短剧凭借其拍摄周期短、节奏快、传播强等优势,成为影视领域的又一新宠儿。为进一步实现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今年3月,延平区和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南平首部商业文旅短剧《孤岛围猎》,用光影讲好延平故事。
“这是一部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的年代悬疑剧,大洲岛是主场景,‘双剑化龙’雕塑、南平化工厂和南纸等也会出现,唤起观众对延平的城市记忆。”《孤岛围猎》总制片人陈月涵介绍,该片还融入了峡阳战胜鼓、樟湖崇蛇民俗等非遗元素,旨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延平。
“下一步,延平计划在大洲岛打造集拍摄基地、道具库、主题商业街和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产业园;对南纸1958创业园的部分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搭建基础和实景专业摄影棚、火车站台场景区和置景加工区等,探索‘工业遗存+影视基地’文旅融合新路径。”陈璞说。
未来的路在何方?
“契合的场景、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的高度配合、相对低廉的拍摄成本,是剧组安心创作的保障。”黄建新点出了延平发展影视产业的“加分项”。
近年来,延平影视产业发展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但作为新兴影视之城,延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进一步,从有到优,实现质的飞跃?延平跨出的第一步是,对标先进、多方取经。
得益于金鸡奖的落户,这些年,厦门影视文化产业活力迸发。以山海协作为契机,今年3月,延平区主要领导率队赴厦门进行考察,学习其发展影视产业的成功经验,并开展影视招商推介会,与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5月,延平与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韩笑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技术资源库共享、携手开展产学研项目等方式,为搭建影视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突围升级,关键还是在人。编剧、导演等创作型人才以及后期剪辑、特效等技术型制作人才严重匮乏,仍是制约延平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今年上半年,延平与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开展院地合作,共建“影视拍摄教学实践基地”,以“学期采风+暑期驻地创作”形式,为学生提供实景拍摄、剧本创作和非遗影像记录等实践活动,从而培育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兼具的影视专业人才。
“双方将推动更多学生把毕业作品拍摄选址在延平,为延平导入更多专业影视资源。”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林公明表示。
延平和厦大电影学院的合作,起了标杆作用。前不久,省内多所高校组织相关院系师生来到延平,实地考察调研了主要影视拍摄地。
“这里既有‘颜值’,更有‘实力’!特别是大洲岛贮木场这样完整的社区型影视基地,拥有原生态的社区场景与桁架、铁轨等老设施,江景与绿植共同构成了自然取景框……在全省都很少见。”阳光学院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严哲敏表示,下一步,双方将达成共建“高校影视实训基地”的意向,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在延平乡村逐梦光影。
在《夏日宝藏》拍摄的同时,延平引入第三方团队,在巨口乡试点成立了儿童剧影视创作基地。
“目前,基地主要负责儿童剧的小演员选拔等工作。借此机会,我们邀请了多名资深导演、监制和制作人,为下一阶段延平拍摄儿童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专业指导。”巨口乡党委宣传委员廖靖宇说。
延平还培育本土影视企业7家,引进道具制作、吊装搬运等配套服务公司10家,通过布局完整的产业集群,以“勘景—拍摄—后期”的全产业链条,加速人才集聚效应。
因为光影,这座闽北山城拥有了无限可能。而今,延平以乘风破浪之势,力争实现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梦工厂”的华丽蝶变。有理由相信,未来延平的光影之路,必定一路生花!
记者手记
念好“影视经”的小城之道
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只有大城市,才配拥有影视产业?答案显然不是。延平的例子告诉我们,小城发展影视产业同样大有可为,也能为其他县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小城拍影视有着自身特别的优势。小城故事多,以延平为例,这里既是文化名城,又是老工业基地和重要航运枢纽,古渡口、古村落和工业遗存相生相伴,给予剧组多元的创作素材,避免大都市里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更为现实的是,在小城,无论是吃、住、行,还是招募群演、工作人员,费用都明显低于大城市,为剧组节省了一笔可观的拍摄成本。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小城发展影视产业存在一定的局限: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知名度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当地筑巢引凤,充分“自我营销”,推动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流入。近年来,延平积极找题破题,打出“服务+政策”组合拳,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影视产业链逐渐完善。
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影视热度对取景地的反哺作用。电影《唐探1900》《后会无期》的出圈,让“小透明”乐陵和东极岛一夜飞升,变身宝藏打卡地。与经典影视IP深度绑定,带来的效益是惊人的,不仅能带动当地知名度的提升,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更能拉动相应配套完善,以强大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影视作品前来拍摄。
延平尚缺这样一部“一鸣惊人”的影视作品,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目前,延平正在稳扎稳打走好影视产业发展的每一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水到渠成拿下属于它的“绝世好饼”,走向赛道新的巅峰。(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林芳 缪韵 卫金平)
《幸福草》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校区拍摄。 (受访者供图)
南平化工厂办公楼成为《斗局》取景点。 许可欣 摄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在来舟镇布景。 (受访者供图)
《明亮的石头》拍摄现场 游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