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厦门老年大学正式开学。新学年,该校有学员近9000人,较上学年增加2000多人;报名人次近1.7万,较上学年增加5000多人次。得益于教育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厦门老年大学正迎来越来越多银发学子。
从新课程到新教师
老年大学强化资源供给
上午8点30分,厦门老年大学迎来新学年的第一课。在手机短视频与AI应用3班,90后教师王玥正在指导学员初步认识短视频拍摄、制作及相应AI应用。
新学年,厦门老年大学共开设课程192门、教学班438个。与上年同期相比,新增课程44门,新增班级140多个。新开课程内容紧贴老年人需求及社会热点,主要涉及时尚生活、智能应用、非遗传承、身心健康四大板块,比如闽南养生汤、AI生活应用、垫上普拉提、昆达里尼瑜伽等。
这些新增课程普遍受到学员欢迎,以智能应用系为例,该系开设的24个新班均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招生。老年朋友缘何对智能应用类课程情有独钟?“我比较喜欢拍视频,想学些技巧把视频拍得更好看。”“现在豆包、DeepSeek都很流行,不懂就落伍了,我就想学这些怎么用。”……老年学员也纷纷把这份期待转化为学习的拼劲。“他们上课都特别认真,每个人都在认认真真地记笔记。”王玥说,老年学员不仅对新的知识很感兴趣,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我们这门课除了会教学员短视频制作,也会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通过AI应用来辅助操作,比如修复老照片。”
课程和班级大量上新的背后,是跟得上的师资力量。新学年,厦门老年大学新聘教师78人,多是中青年教师,50岁以下58人,占比达74.36%,其中00后教师有6人。新教师中还不乏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业领军人才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非遗(答嘴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志萍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到老年大学任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的体验。”林志萍说,“希望在我的答嘴鼓课上,学员们不仅能了解答嘴鼓的基本知识,也能在艺术熏陶中,对答嘴鼓背后的闽南文化有更多认识。”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颜体楷书(中级)班,新学年的第一课是暑期作业点评。学员们告诉记者,在老年大学学习会“上瘾”,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想在这里不断升级,学到更多知识。
近年来,厦门老年大学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探索分层、分级教学。新学年,该校新开师资班、表演班6个,其中表演班是首次开设。虽然入班有考核门槛,但学员们的报名热情很高,像古琴表演班、巴扬手风琴表演班早早就招满了。
表演班、师资班的设置丰富了厦门老年大学的办学层次。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初级-中级-高级-研修”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学员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探索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渠道,致力于培养既能登台表演、又能走进社区授课的老年学员,切实推动老年教育从“老有所学”向“学有所成、学有所为”转型升级。
新学年,厦门老年大学还对其王牌系——声乐系进行了教学优化改革,将班级规模从70人精减至48人,着重提升教学质量。在师生们看来,控制班级规模后,教学环境更加宽敞舒适,老师得以从繁重的课堂管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创新;学员获得了更多实践展示机会,学习体验显著改善;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
发展中的厦门老年大学,始终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学员的加入。这份魅力源于丰富的课程、优质的师资与贴心的教学改革。在新学员吕苗看来,老年大学为退休人员搭建了重返社会的桥梁,是老年朋友精神世界的温馨港湾,在这里大家既能发掘兴趣爱好,又能收获精神上的富足,“让我重新找到了‘安家落户’的归属感。”吕苗说。
(文/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通讯员 翁小华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