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青春桐木”活动的师生们正在交流心得。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准研究生张伊萱获得本次活动特等奖与“最受村民欢迎奖”。
22日早晨,在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经过雨水洗涤的空气中还氤氲着雾气与茶香。村委会正在举办一场评审会,50名村民手持750张选票,为44份青春创意投票。
这是“青春桐木”茶村农家创意设计大学生暑期工作营的活动,由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和美乡村改造提升工作组和共青团南平市委联合主办。来自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的14名教师带领44名学生,为44户茶农院落定制专属改造方案。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乡村带来了活力,过硬的专业本领获得了村民认可。
“戴着镣铐跳舞”
桐木村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红茶产业是该村主导产业。学生们在前期入户调研时发现,此次涉及改造的建筑多为老旧房屋,设施陈旧、空间浪费等问题凸显,户主普遍需要独立茶室,茶厂、民宿等的空间和设施也需改造升级。
早在1979年,桐木村就被划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因此,守护绿水青山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茶村农家有特殊性,改造要兼顾村民对生活、制茶、经营民宿的需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表示,“还要从村庄整体人居环境角度进行思考。设计不能只讲美观,更要守护这片生态高地。”
为此,团队与当地政府提炼了星村镇村(居)民建房“风貌十条”作为宗旨。杨贵庆介绍:“‘风貌十条’涵盖了建筑尺度控制、风貌协调、细节引导等关键要素,确保建设活动与周边山水茶园环境和谐统一。活动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专项培训,学生们的最终设计方案也都有效落实了保护原则。”
桐木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王坤武告诉记者,本次改造的一大难点是茶厂。在过去几十年中,部分茶厂和民房经过数次修补,导致建筑风格比较杂乱,搭建不够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村民希望投入资金和精力将它们进行规范化改造。如何在设计中既保留茶厂和民房当前的完整功能,又符合当代安全规范,是对学生们专业能力的考验。也就是说,他们要在遵守“风貌十条”和安全规范的前提下,结合村民当前和未来的生产生活需求进行设计,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这对于尚无工作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我们希望发挥青年们对未来乡村的憧憬和思考,展望新的生活方式。”杨贵庆说,“鼓励学生们大胆构思,把历史、当代、未来相结合。”
“居民的需求是核心”
面对编号SG-3老旧房屋的诸多问题和户主诉求,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准研究生张伊萱首先将它们全部记下:路面比房屋地面高,雨水会流到屋内,需要解决这一排水问题;茶厂空间狭窄,未来打算扩建茶厂;户主要增加茶艺体验区,将一楼改为茶室以接待游客;屋内也没有足够的空间作收纳,如何增加储物空间也是一大难题;二楼光线不足,整体也较潮湿……
张伊萱将这些难题归类,一一处理。“这个木结构建筑很有特色,应当保留。”张伊萱认为。于是,她与户主协商,坚持维护修缮主体木构建筑,在满足制茶、接待、居住等需求的同时,巧妙联动毗邻的茶厂与小屋空间,通过功能补充和流线重构,实现焕新和升级。她的方案“茶煨木新”就此诞生。
评审当天,户主陈爱娣毫不犹豫地将票投给了张伊萱的蓝图。“以前总觉得老房子没法弄,现在一看真漂亮!”她难掩喜悦,“原来房子里暗,制茶工具堆得满,新方案做了分层储物,还规划了不同的功能,把柴火间变成了亮堂的书房。想到我们心坎里了!”
张伊萱的这件作品不仅入围“最受村民欢迎奖”,还拿下活动的特等奖,获得教师们的专业认可。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准研究生李肖肖,接到了改造编号SG-10建筑的任务。这个项目包括两户人家,3栋建筑沿街一字排开,难点在于前后楼栋之间存在着3米的高差。户主付华兴、吴可文希望将废弃茶厂和闲置房屋物尽其用,改造出民宿和茶室。
“虽然以前做过小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但不是这种形式,所以这次的挑战比较大。”李肖肖说。
李肖肖实地勘察后发现,闲置房屋具有临水的景观条件,满足茶室观景需求。而废弃茶厂建筑体块较大,室内空间分割整齐,适合改为民宿。此外,她还用一条景观走廊将3栋建筑巧妙地连起来,以观景平台和逐级台阶解决了高差带来的不美观和不方便。
“太完美了!她设计出了我心目中的茶空间!”吴可文开心地指着展板,“整个感觉非常棒,我们一家人都很满意!”
得到了户主的充分认可,李肖肖觉得过去几天的辛苦十分值得。“在校做的设计都是自己的想法,‘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次活动让我懂得居民的需求才是核心,真正的好方案并不需要夸张的艺术。”
“每个人的收获都很大”
常年居于城市的学生们来到茶村,原本不了解采茶、制茶的他们,如今也对茶文化产生了兴趣。
“原来制茶需要这些条件。”福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大二学生王悦言在村里学到了不少制茶知识,“户主希望能把茶厂部分加高,利于采光通风,更满足制茶需求。”为了让游客参观制茶,王悦言还给茶厂做了大玻璃窗。
在校内,完成类似规模的建筑设计一般需要一个半月到一学期的时间。而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能用于做设计的时间只有4天左右。尽管时间紧张,同学们还是加班加点,出色地完成任务,拿出了可行方案。
“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这次的改造方案首先解决核心问题和技术难点。”福州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吴志刚对学生们的工作十分肯定,“每一个方案都浓缩着同学们的心血。”
教育并不局限于教授课堂知识,也要将知识运用于一线生产实践。看着这44份设计方案,华侨大学带队教师郑松认为,设计没有绝对的好坏,高校教育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同学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见。”郑松说,“把学生带到乡村,让他们直观学习、深刻感悟,才能真正触动他们成为乡村振兴与建设的实践者。”
设计能力在提升,沟通能力、交友能力也得到锻炼。“同学们面对的问题不只是设计,还有反复沟通和确认。”厦门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张喆涵说,“学生们越来越了解桐木村和武夷山,也越来越热爱本专业,每个人的收获都很大。这对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活动。”(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余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