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一大早,松溪县祖墩乡刘源村的村民叶信斌就忙碌了起来,从自家的卧室开始,到厨房、客厅,还有门口的大院子,逐一打扫干净。
“早已经养成习惯了,只要稍微有点脏,我就去把庭前屋后的卫生都搞了。”叶信斌说,一年多来,他和周围的九户邻居一起,每天都很及时地把相连在一起的院子和门前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民是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依靠者。在刘源村,每家每户定期做卫生,以十户农户为单位进行“十户联保”,大家共同参与卫生保洁,村两委、乡政府还每月组织考评。村里花的钱不多,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却很好。
祖墩乡及时总结了刘源村的典型经验,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十户联保”机制,在全乡全面铺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祖墩乡决定将“十户联保”模式拓展到村民自治、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纠纷调解等方面,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作为“联保长”的黄雪隆是登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他经常向村民们传授水稻种植和管理经验。从育秧到稻田管理,黄雪隆带领“联保”村民统一步调,一起致富。在黄雪隆的热心帮助下,村民范仁飞今年获得了大丰收。“通过‘十户联保’,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督促,我不仅提高了种植水平,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呢。”范仁飞高兴地说。
潘星辉曾是刘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6年脱贫。可是,他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家里也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如何防止其返贫?对此,“联保长”张声尧召集户主商议,针对潘星辉家庭实际情况提出对策,鼓励他通过养蜂来增加收入。疫情期间,潘星辉有100多公斤蜂蜜滞销,在张声尧和其他农户的帮助下,潘星辉滞销的蜂蜜全部卖完,收入2万元。
“‘十户联保’是网格化、精细化、理念化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有效运用,是结合农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新模式。”祖墩乡党委书记范祖强表示,“我们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乡村振兴。”
“十户联保”模式拓展延伸后,祖墩乡发生的改变显而易见:人居环境日益向好,文明乡风劲吹,集体增财、农民增收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源村准备建造新的公厕,进一步方便村民,通过勘察选址,认为村民范世旺和范金文的自留地最适合,但两位村民不同意在自家自留地建设公厕。怎么办?两位村民的“联保长”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凭着邻里之间长期互帮互助的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这两位村民。
“‘十户联保’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在祖墩乡乡长游健看来,通过“十户联保”,村民与党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干群关系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