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州 > 福州新闻 > 正文

看福州如何在定西“绣”出万亩生态林

来源:福州日报 2020-09-07 17:53 http://www.mnw.cn/

  抬头是蓝天,放眼见青山。

  定西市凤翔镇李家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锋,没想到有一天,这样的生活图景在家门口变成了现实。自家种不出庄稼的荒地,是如何成了风景,又带来“钱景”的?秘诀是一套山海协作的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年多,10641亩林地,160.56万株苗木,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绣”绿了定西城区南面延绵的山头,把习总书记当年在福建亲自谋划并倡导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送到定西,让生态扶贫成为陇中增绿、农民增收的一抹靓丽底色。

  2019年,该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眼下,一座“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示范、科研”六位一体的万亩森林公园呼之欲出。

  “绣”活一株树

  “看,这就是爸爸在定西种的树,已经比你高啦!”暑假,福州市挂职干部、定西市绿化委员会副主任郑思行带着孩子走进生态林一期项目。

  此时,立秋已过,林间依然草木葱茏,不时从眼前飞过的中华蜜蜂,仿佛将郑思行的思绪带回了3年前。

  2017年3月,陇中大地冰雪消融,本应是春意萌动的时候。“但我们没有看到春意,遍地是裸露的黄土,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荒凉。”作为福州市林业局技术人员,郑思行第一次来到生态林项目所在地——安定区南山时,终于见识到了当地民谣唱的“山是和尚头”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多次的扶贫调研,福州市的有关负责人和干部们发现,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定西市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定西长远发展。

  一个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覆盖率高,种树有经验、有技术;一个是自然条件严酷、贫瘠甲于天下的陇中黄土地,亟待改善生态环境……

  对此,两市一拍即合,决定从2017年开始,在山地连片、生态薄弱的安定区南山,共同探索一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立足于长期改善生态环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切入点,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进行产业扶贫。

  如何在荒山种活一株树?面对这一道技术难关,来自福建农林大学以及福州、长汀的林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组建起技术团队,带着硬核实力来到定西。

  “一番实地勘测,大家也了解了‘陇中贫瘠甲于天下’说法的成因。”郑思行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土壤腐殖质层很薄,养分几乎为零。而一年350到600毫米的降水量,与超过1500毫米的蒸发量形成强烈反差,干旱也是一道绕不开的难题。“种下的树好多年都长不高是常态,有的甚至一年比一年矮。”

  既然“靠天吃饭”行不通,那就人工干预。榕定两市开始围绕“一棵树在定西的成长”做文章。

  一棵树的成长要吃肥,栽种之初,每株苗木都搭配好了“营养餐”,包含有机肥2.5公斤、过磷酸钙100克;

  一棵树的成长要扎根,因此“营养餐”里还加入了生根粉,帮助苗木早日扒住土、长出根;

  一棵树的成长要喝水,多重“保湿”手段齐上阵,浇水时往土坑里加保水剂,让水变得粘稠而不易流失,三期、四期项目还往土坑上面覆盖枯叶、草根,减缓水分蒸发。

  栽种只是第一步,日后的抚育也是成活关键。在一期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一根根黑色细管顺着树的根部“爬”过,正是配套建设的1020亩滴灌工程。每到旱季,高位水塔开启闸门,水便随管道输送给每一棵树“解渴”。

  “但这种模式成本高,随后几期项目,我们找到了更简单有效的方式。建设多个100立方米的简易水池,每年两次配合抽水机、水管来给树木浇水。”郑思行告诉记者,由此省下来的资金又投入到了苗木规格上。一期选用1米高的苗木,如今已优化为1.5米高的苗木,更大的冠幅、更发达的根系,保证了更高的成活率。

  “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的创新造林技术,打破了当地“只种不管”的简单造林模式。有着20年造林经验的定西市安定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陈正斌对此心服口服:“在此之前我们从没这么做过,福州的造林经验对定西来说是颠覆性的。”

  3年前种下的树苗如今“蹿”得比人高,稳定在98%的成活率让定西群众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绣”好一片林

  林子越“绣”越大,短短3年多就将绿意铺满南山。蔚为壮观的景致之下,可喜的变化悄然发生。

  “过去咱们这连鸟都难觅踪迹,现在山鸡、野兔也多了起来,这说明生态好转啦。”连续四期参与造林施工的安定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淑梅说,多亏这几年学到了“绣花功夫”,不仅把树种活了,也把林子造好了。

  造林是个粗活,不就是刨个坑、种上树吗?这是3年前榕定首次合作造林时,刘淑梅与其他施工人员的看法。如今,他们一致的看法是,“造林是个技术活”。

  根系土球还有标准?对,土坨直径至少25厘米,时间再紧也要重新寻找达标苗木;

  树坑差不多就好?不行,必须挖到50厘米深,施肥、浇水也得定量定时。

  人工作业种一会歇一会?太慢,投入挖穴机,一台抵过20人的工作量;

  ……

  造林全程,榕定两市工程技术人员都扎在山上,严把整地、施肥、种苗、栽植、浇水、覆土等六道关口。

  “一开始大家总是不解,种树怎么还要这么精细、这么较真,这不是折腾人么?”刘淑梅回忆,树还没种上时,气候干燥、风沙也大,常年生活在福州的技术专家脸上、嘴上都脱皮了,还是风雨无阻坚持每天上山,挨个指导施工人员。渐渐地,大家都被这股劲感染了,种树都按照“规矩”办。

  几个月过后,看到种下的树木一改过去“粗放型种植”蔫头巴脑的样子,间隔均匀、整齐划一,长势越来越好,大家服气了,也就下决心要把这片林造好。

  磨合期过后,接下来几年的施工越来越上道,1个月造林3千亩都不在话下。刘淑梅也凭借着经验积累,从施工人员成长为技术指导,带起30人的队伍继续造林。

  “生态林项目,为我们培养了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娴熟的林业队伍。”陈正斌说,即使在今年,福州的技术团队受疫情影响不能到场指导,本地工程队也在5月前顺利完成四期造林任务,而没有乱了“绣花针脚”。

  “树种活了还不够,生态好了才能造就森林。”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国防表示,每期项目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十分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因此,除了怎么种树外,种哪些树、间隔多大也颇有讲究。

  一方面,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阔阔混交、草灌混交等不同模式,让林间景观错落有致。另一方面,云杉、油松、山杏等乡土树种,配置山楂、多拉多毛豆等果树和农作物,让“沃土工程”初见成效。张国防举例:“比如,大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能覆盖土壤来减少蒸发。因此套种了大豆的树木,到了11月还是绿油油的。”

  项目还实行养护抚育三年工作机制,将生态环境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了山头地块。每年进行两次浇水、施肥、除草,加强日常防火、防鼠等工作,确保了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成景一片。

  “以前我们造林,年年都要补植。现在看到山绿了,生态好了,心里也舒坦了。”陈正斌表示,现在生态林项目,已经成为定西市造林标准最高、质量最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绣”出致富路

  “南山有片‘福州林’,大家都说好!”定西人口中的“福州林”,就是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每当天气晴好,就有不少定西市民相约上南山,在“福州林”里散散步,在“福州亭”里唱唱歌。眼看山头越发热闹,李锋做起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更来劲了。

  李锋今年56岁,是李家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原有40亩地,种过土豆、小麦、玉米,但因山地土壤贫瘠,收成不好且价格低,一家生活难以为继。“福州林”的实施,为他带来了福音。

  “40亩地全部退耕还林,一亩补助1200元,5年结清。我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有8000元。”李锋乐呵呵地说,每天巡山看看哪里有火灾隐患、哪里有病虫害,既护林又增收,还能保持身心舒畅。

  “俗话说‘靠山吃山’,百姓温饱不解决,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张国防认为,“长汀经验”之所以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核心在于“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因此,“福州林”启动伊始,就将种苗、造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等环节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绣”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致富路。

  像李锋一样从中直接获益的贫困户不少。据统计,“福州林”一至四期项目建设中,退耕还林补助惠及11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633元;带动9户贫困户育苗21亩,每亩增收1655元;共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户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护林员岗位,户均增收8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更多“绿色红利”蕴含在立体林业中。排排绿树间,隐约可见五角枫、火炬树等彩化树种,早酥梨、山楂、枣树等果树,还有黄花槐、刺槐等蜜源植物。记者看到,已经有当地居民把蜂箱搬来“福州林”的空地上,产出的槐花蜜一斤卖出了上百元,早早就被订购了。

  张国防介绍,“福州林”系统谋划了林果、林花、林蜂、林旅、林农、林药、林菌、林禽融合发展的生态扶贫产业链,正把“向往的生活”延伸到通渭等定西市其他县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生态林资源优势拓展致富门路,既种出万亩风景,也种出绿色产业。

  “挹闽江之水,润陇中嘉木;集闽都才智,助凤城展翼……”《榕定生态扶贫赋》浓缩了东西部协作“绣”出万亩生态林的佳话,镌刻在“福州亭”的碑石上,还将继续见证这一场绿色崛起……

  采访手记

  “绣”出绿水青山“绣”出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历经3年多的建设,作为福定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标杆项目——生态林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绩,靠的就是一股“绣花”的劲头和功夫。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日照充足,雨水丰沛。种树在很多福州人的印象中,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就是挖个坑、埋个苗、培个土的事情吗,没有那么多“道道”。但是在甘肃定西,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种树的艰难用当地流传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种活一棵树比拉扯一个孩子还要难。”

  “绣”好生态林,要的是一片真心。对待每棵树苗,来自福州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呵护。坑小了,重新挖;苗小了,重新选;肥料少一克不行,水少浇一分也不行。为了让树苗长得高、长得快,他们施展开了“十八般武艺”,机械挖穴、滴灌工程、高位水池、精细施肥追肥等先进技术轮番上。正是这样小心翼翼的精心呵护和管养,才造就了98%的种树成活率,取得了1年抵3年的造林效果,硬是给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绣”好生态林,靠的是一颗恒心。人若无恒,万事不成。植树造林不是取巧活,关键在于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从一期、二期,到三期、四期;从简单造林到生态系统恢复;从增绿生态,到增收脱贫,生态林的建设不仅让荒山变身绿水青山,更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所有这一切,正是一批批的来自福州的挂职干部、技术专家和定西人民携手同心,用恒心、用毅力,一茬接一茬干出来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相信,厚植绿色家底的定西,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能绘就山青地绿、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新图景。(福州日报记者 陈滨峰 黄戎杰 莫思予 覃作权 /文 张人峰/摄)

原标题:看福州如何在定西“绣”出万亩生态林
责任编辑:李晓灵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闽台携手共护“神话之鸟”
  • 平潭发布提醒:远离无居民海岛非法旅游
  • 深读丨“会地合作”引智 “滴灌”产业土壤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打造产城融合、共同富裕磁灶样板 磁灶获 福州西湖公园金秋菊展 3天迎客18万人次 晋江苏垵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遮风挡雨惠民生 光伏发电助增收 英林镇柯 以创新科技与匠心设计护航 晋江品牌闪耀 特色品类成增长新引擎 泉州糖果前三季度 深读丨“会地合作”引智 “滴灌”产业土 黑脸琵鹭连续五年来石狮湿地公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