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处理
省血液中心和协和医院
须给患儿人道主义救助补偿
省卫计委开通气会,公布调查结果
“患儿因治疗需要输注血液而感染艾滋病,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令人伤心的结果。但事情已经发生,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理性处理。”杨闽红表示。
目前,省卫计委已责成定点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患儿毛毛的医疗救治、救助工作,落实对毛毛的定期随访检测、抗病毒治疗和心理关怀等医疗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输注“窗口期”血液引起的HIV感染,血站和医疗机构虽不存在过错行为,但省卫计委已要求省血液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给予患儿人道主义的救助补偿。
目前两个医疗卫生机构已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协商。具体补偿方案可以通过司法调解的方式,由血站、医疗机构和患儿代表三方共同协商确定,亦可通过法律诉讼的渠道解决。
杨闽红说,接下来,卫生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献血、输血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增强“献血要提倡,输血有风险”的意识。
同时,省卫计委强烈呼吁全社会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努力消除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歧视,切实依法保护患病儿童的隐私,有效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延伸关注
输血染艾非个例
我省曾发2起类似事件
当天通气会上,杨闽红还介绍,2010年,我省曾发生2起类似事件。两个因输注“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病的患者都是成年人,当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无过错”人道补偿费用,分别为30万元和60万元。
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极大可能造成毛毛染病的“窗口期”血液还输注给了另两名受血者。这两名受血者是否感染了HIV,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届时调查结果也将向社会公布。
既然毛毛的事件并非个例,因为艾滋病存在“窗口期”,导致一些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民众,通过献血可能“误伤”到用血病人,那么,这类事件的救助补偿,官方是否要出台一个相应的规范,畅通受血者维权通道?
杨闽红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对于输血染病的处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建立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救助机制。这种无过错的行为,主要通过合理调解,经双方协商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方案。作为部门已经关注到此事,也将尽快促进建立输血无过错补偿机制,探讨一个合理的补偿方式。
何谓“窗口期”?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才会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此期间HIV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通俗地讲,“窗口期”就是感染病毒后到能被检测出来之间的时间窗。受目前临床检测技术的限制,“窗口期”是无法消除的,“窗口期”的存在是人类所有输血治疗无法规避的风险。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有2至4周的“窗口期”。
杨闽红说,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属于临床小概率事件,相关数据显示感染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依靠现有的检验手段无法避免“窗口期”事件的发生。(海都记者 章微/文 通讯员 张清涌/图)